这是自从冷锋发兵金铃关以来,蒙古人的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城作战。
之前达哈高派兵偷营的行为都没有这么猛的,这倒不是说这些蒙古士兵就是真的猛士,而是他们已经走投无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他们往前冲,还是往后撤退,都躲避不了被炮火轰击的下场。
“停止开炮!”
冷锋这边的炮兵立刻得到命令,并没有对着冲出来的这些蒙古士兵继续开炮。
与此同时,洪一军和洪二军的十七万大军开始发动了冲锋。
一道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先头部队立刻冲了上去。
这支部队是袁同战的军团,之前在面对金刀门的那些匪徒挑衅的时候,就是他们出面解决的。
在这一次的行动之中,袁同战的军团就是前锋部队,所有的战斗都有他们的身影。
从城门处冲出来的蒙古士兵只有两三千人,袁同战根本就没有将对方放在眼里。他所带领的军队虽然不是冷锋麾下的军团之中实力最强的,但是在枪械的使用方面却是最厉害的。
这支部队之中的士兵大多数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都是基本操作。
以自己这边一万人的规模,面对两三千手持冷兵器的蒙古士兵,在袁同战看来,也就是一轮齐射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结果和袁同战所预计的完全相同,他们这边的万人军团已经练成了在运动之中开枪作战的能力。虽然不如阵地战时的效果好,但是也能够在这种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当中歼灭敌人。
那些刚刚冲出城门的蒙古士兵,并没有再听到那轰隆隆的炮声,心中那种压抑的感觉猛然一松。
不过,还没有等他们喘口气来,就看到了迎面冲过来的军队。
这支军队的阵型和他们所熟悉的两种对垒时的冲锋阵型完全不同,根本没有那种严格的阵型和气势。
蒙古人之所以号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主要的就是他们极为擅长运动战的阵型。
这类阵型对于骑兵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他们可以根据骑兵速度快捷,动作灵活的优势进行快速穿插或者围歼敌人。
南方朝廷和蒙古人正好相反,他们和冷锋的军队一样,都是以步兵为主。
在这些蒙古士兵的眼中,冷锋的部队也应该是和朝廷的军队一样,在冲锋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就是鱼鳞阵。
这种阵型就像鱼鳞一般层层叠叠,紧密有序。中间的士兵犹如鱼的主干,他们是整个阵型的核心力量,多为重装步兵,手持长矛、大刀等长兵器,身披重甲,行动虽略显迟缓却坚如磐石。
外围的士兵则像鱼鳞般灵活分布,他们以轻装步兵和弓箭手为主。轻装步兵手持短兵器,用于保护弓箭手并在敌人靠近时进行近战防御。
弓箭手则将箭矢指向敌方,一旦开战,漫天箭雨就会从阵型中飞出,恰似鱼群中跃出的利刺,给予敌人以远距离的杀伤。这样的鱼鳞阵进可攻,退可守,各部分紧密配合,宛如一个精密的战争机器。
以往南方朝廷的军队和蒙古人进行冲锋作战时,基本上都是摆出这种阵型。
除了鱼鳞阵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方阵。
这是冷兵器作时常用的阵型,也就是最稳妥的阵型。士兵们整齐划一地排列,横向与纵向的队列如同棋盘上的格子一样规整。
方阵的前排士兵,往往装备着巨大的盾牌,那盾牌如同移动的城墙。当数百个这样的大盾紧密连接起来时,就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能够抵挡敌方骑兵的冲锋和箭矢的攒射。
士兵手持长枪,长枪林立,使整个方阵看起来就像一只长满尖刺的巨兽。
后方的士兵则可以根据战斗情况,随时填补前排的空缺,保持阵型的完整。
一般情况下,万人以上的军队基本上都会摆出这种冲锋阵型。可是冷锋麾下的军队在冲锋的时候,可没有摆出这种阵型,看上去显得更加的分散。
一万名先头部队分散开来,看上去人似乎到处都是人,不过却看不出来有那种散漫的样子。
虽然没有大规模集结成阵型时的那种压迫感,但是在气势上显得更加强大。
两军对垒之时,一方军队的气势往往能让对手未战先怯。蒙古人的军队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在气势上往往都能够压制住对手。
不过气势也不完全取决于人数的多少,有时候一支人数较少但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军队,也能散发出令人胆寒的气势。
冷锋在训练军队时,也是很注重这方面的。
不过真正的气势那是在真枪实弹之中磨练出来的,没有经过多次的生死之战,是培养不出来这种气势的。
此时的双方对垒之中,蒙古人的两三千士兵所展现出来的,就是那种无情畏生死,一往无前的气势。虽然只有两三千人,但是他们也敢面对十几万人发起冲锋。
仅仅是这份气势,就不是其他的军队所能够抗衡的,哪怕是冷锋的军队也不行。
毕竟人家蒙古人的军队是多次战斗之中磨炼出来的,除了战斗经验和实力之外,还有那种独属于他们的骄傲。
冷锋的军队虽然也不错,面气势上面不弱于蒙古人,但是在这种气势仅仅是一腔热血,还缺少一种叫作军魂的东西。
不可否认,冷锋的军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此时面对这两二千蒙古士兵,如果没有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是比不过对方的。
其实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因素,就是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这两三千名蒙古士兵是被逼到了绝境,如果不冲出来的话,那也是死。冲出来和敌人交战,哪怕是死在敌人的手上,也总比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着就死了要好看些。
说不怕死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是肉长的,也都是娘生爹养的,又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说也得给自己的死找一个光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