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话怎么带火药味呢?我说的也没错啊!
现代盐过去是可以横扫古代市场的,这有毛病吗?”
“而且,人家穿过去是皇子啊!怎么就不能卖了?
“皇子不是一样啊!”
蛤蟆:“不一样,皇子可以和大宋官家合作,反正是父子,楼主要有好东西拿出来,大宋官家还能拒绝了?”
“对,楼主可以开一家公司和官家合作。这个可行的!
我这有制盐资料,给你发过去看看。”
热心的网友将如何制盐的资料给赵枢发了过来。
盐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运转的物质。
能促进肠胃消化,增进食欲。人久不食盐,身体就会没劲。
所以无论是从调味还是身体角度,百姓们都要用盐。
因为是消耗品,所以市场巨大,一般都被朝廷霸占。
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就有绛雪,桃花,青,紫,白等。
还有一种盐的说法,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
赵枢将网友发的如何制作精盐的信息记录下来。
面对学习,赵枢一丝不苟,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另外就是网友提供的炒茶法了。
在北宋,也是一个非常热爱喝茶的朝代。
不同的是宋代是煮茶,现代是泡茶的方式。
煮茶是当时主流风尚的饮茶方法。
而到明朝时期,炒茶工艺开始出现并且成熟,发生变革,逐渐发展延续成为至今的泡茶法。
茶叶出现之初,那时的古人不是将其作为饮料,而是药物。
所以最原始的茶叶食用方式是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直接咀嚼生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茶叶慢慢由药物变成了一种羹汤类型的食物,出现了最初的比较原始的烹茶法。
通常还会加以葱,姜,枣,盐等调料一起煮。
说白了就是煮了一锅茶叶汤,通俗浅显的来说和煮一锅白菜汤没啥区别。
煮茶,是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后放到开水中去煮。
显然炒茶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只要将茶叶用煮茶器,茶壶等容器,加水煮沸即可。
泡茶更为简便,且经过现代炒茶出来的泡茶气味更为香椿,口感清澈怡人。
至于炒茶的方法,其实也不难。
首先将茶叶放入大锅中开小火用手翻炒,动作要快不然茶叶会烧焦。
控制火候不停地翻炒,十多分钟后,可以边翻炒边揉搓。
一个小时左右炒至颜色成熟时,加快翻炒的速度。
出锅放置时用报纸垫着,放凉即可泡茶喝。
现代最着名的茶叶是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
制作方法有些能简便搜集,虽然不可能真正得到独门秘方,但采取什么茶叶,大致方法还是有的。
随便带点过去,制作出来比古代的肯定是有区别,自然也有市场。
仅仅是茶叶的采取和制作,泡茶细节,赵枢在电脑面前研究了好几个小时。
要用的记录下之后,赵枢也会在网上先购买一些自己试验。
用自己家的小锅试,开始炒茶,其中细节的操作,时间的长短等等,赵枢会按照自己知道的去做。
虽然第一锅出来,赵枢品尝了一下不尽人意,但至少还能喝。
这就需要更加专心的学习了。
为了更好的学会重要的商品手段,赵枢专门开车去了附近的一些茶坊,茶厂。
他花点钱在里面进行一定的学习,很多都不是什么秘密,多做交流,试验,三四天赵枢学到了很多。
回到家,赵枢松了口气,茶叶的方法他懂了一点。
又看了看某乎。
上面有人提议水泥相关的东西。
是水泥配方。
赵枢大致看了一下。
水泥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为两磨一烧。
首先生料粉磨。
石灰质原料,黏土质原料,以及少量的校正原料,经破碎或烘干后,按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制备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
再经过熟料煅烧,最后水泥粉磨。
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有时还加入一些混合材料,共同磨细为水泥。
大宋那边房子都是木材,很多百姓家里很简陋,漏水,质量不好。
如果有了水泥,不但可以建造道路,建筑方面也能得到大面积改善。
水泥一项,赵枢也是研究了好久。
只能说他大致上搞懂了一些原理,具体怎么操作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制作。
最好的办法就是过去后,找一些高端人才,他提供原理配方,组建研发团队去弄。
有赵枢的材料提供,解析,一群人去造也是有成功几率的。
赵枢还在网上看了关于水泥制作方法的专业书籍,配方材料等等。
除了这个,还有烧砖的工具,配方,混泥土结构理论,这些都是关于建筑行业的。
还有网友提供的一些其他的素材,赵枢都要记下。
除了吸收这些知识之外,赵枢在家里也会对于制作精盐,茶叶,辣椒酱进行试验。
虽然不会短期有效果,至少要懂个大概。
随着时间缓缓而过,赵枢揉了揉脑子,天色黑了。
赵枢出去吃个饭,回来洗澡躺下休息一会儿。
然后在看笔记。
又看了看左手。
“倒计时48天13时35分45秒……”
“还剩下48天我就穿越了?”看着时间赵枢又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
他不能休息,要继续消化知识。
打开手机某乎继续看。
这时候,有人提议:“楼主,除了水泥和道路的建设,出行也很重要,自行车最简便。
还有三轮车,如果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替代马车,这商机很大啊!”
“古代的路,好像很难骑自行车吧?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