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哲得知济南城失陷的消息时正在泰安犒赏有功将士。
阿巴泰连续猛攻了三日,城池未破,清军损失颇大。
多尔衮以阿巴泰曾立下军令状为由要将之斩首示众,得诸将劝说,才停止。但是也借此夺了阿济格兵权,让他回盛京为努尔哈赤守灵。
用这样的方法狠狠打击了不听话的阿巴泰,同时震慑其他清军将领,挽救因阿济格身死而损伤的名声。
之后,多尔衮改变策略,不再强攻一面,而是将济南城四面围住。
依当时汇聚在济南城下的清军数量和战力而言,多尔衮的确可以做到。他下令每次在一面投入部分兵力攻城,而又不断改变攻城方向。
有时北门,有时南门,有时西门,有时东门。
而每次,多尔衮都令进攻清军全力进攻,而后续兵力更是严阵以待,做好随时全面攻城的准备,以此不断向明军施压。
不知道主攻方向,而感觉每次似乎都要城破,这逼的兵力本就不占优的明军只能不断跑着支援各处。
这种不断的撕扯持续了半个月,最后无论是兵力,还是身心,城中的明军都到达了极限。
最后,在多尔衮的倾力一击下,济南西门被攻破,清军杀入城中。
朱大典无力阻止,最后孤身返回了都督府,以前的大明德王府,自焚而死。
据清军说,朱大典自焚之时,房子里装满了金银。
大火烧化了金银,成块的金银变成了金水,银水,流的满地都是,最后只能用刀剑才能撬下来。
朱由哲对于这种说法当然是下旨极力反驳,说是清军污蔑。但内心却觉得,或许是事实。
朱大典不是个完美的将帅,他爱财,爱到了骨子里。
即使朱由哲三令五申,他依旧不断贪磨将士军饷。
但这样一个爱财之人,最后却殉国而死,而且是在他本来有机会提前撤离的情况下。
朱由哲只能感慨,人心还真是一件复杂的事物。
最后,朱由哲加封朱大典为太子少保,大明左都督,赐谥号“壮”,意指威武刚烈,死于原野。
在破城后,多尔衮在济南城中进行了大屠杀。
无论老少,是否投降,尽皆被杀。
多尔衮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清军的实力,更是一种威慑,以削减阿济格兵败身死带来的影响。
济南城破没多久,朱由哲再次收到坏消息。
昌平城破。
在李过猛攻,和不断劝降下,城中有将领主动打开城门迎顺军入城。
昌平城破十日后,刘芳亮攻破通州,金声桓率部分轻骑突围,目前行踪不明。
京城,彻底沦为了一座孤城。
秋去冬来,天气愈加寒冷。
在顺军攻取昌平和通州之后,天下人的注意力都看向了京师。
朱由哲是,多尔衮也是。
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在山东虽有小的冲突,但默契的没有爆发大战。
明军主动放弃了聊城,兖州,徐州,清军得到了大片领土。
除了前期,清军还派出轻骑追击明军外,后来都是清军看着明军撤离后才进入那些城池。
在明军主动放弃徐州,将主力撤回江淮后,多尔衮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短时间击破明军,杀入江南了。
在这种前提下,就也没必要和明军选择硬磕。
如果在和明军大战中损失过重,将来拿什么对抗李自成?
现在占据山东膏腴之地,将崇祯皇帝赶去贫瘠的登莱二州,而且还占据了南下的重要据点徐州。这种局面,对于清军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所以,比起崇祯皇帝,多尔衮更愿意维持这种局面。
但双方的备战都没有停歇。
多尔衮将投靠汉卒编成绿营,让其维持清军所占地区内的基本局面。同时又从绿营中挑选精锐,组建新八旗。
按照多尔衮的说法,新八旗作为八旗的补充。
但凡八旗兵力有损失,便从新八旗挑选人选补充。
而绿营,新八旗,八旗的待遇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这就等于给了投靠汉卒一个向上的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则只有最精锐的战士才能获得。
这无疑能提高那些汉卒为大清战斗的激情。
而同时,多尔衮还在天津招募船工,组建水师。
虽然因为大量船只被朱由哲提前送去南地,但多尔衮还是得到了一些,只不过多是小船。
但朱由哲知道这个消息后,还是吃了一惊。
多尔衮在做南下的准备。
虽然不是现在,但也足以看出多尔衮此人的谋定而动。
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而同样的,朱由哲也在做着准备。
他将衡王下的土地全部收为国有,以赏赐的方式分发给有功之臣。
而面对军中将士良莠不齐的情况,朱由哲对之进行了改编,尤其是王俊和张君尧二人手下的部队。
他们都是巨匪出身,手下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低下。
从之前王俊在对战巩阿岱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四万人马短短时间内折损了一大半。
朱由哲下令清除老弱,同时那种有一定战力,但是匪气太重的。
此举招致了很多不满,也使王俊、张君尧二人心中忐忑不已,以为他这是在秋后算账。
但等朱由哲亲自找二人谈过,并给二人补充了不少新卒后,他们心中的不安才略微减少。
而对于那些清除下来的兵卒,朱由哲也十分大方。
给田给粮给房。
虽不至于当个富家翁,但自此偶尔吃顿饱饭,在荒年不至饿死却是可以的。
同时,对士卒的训练也在不断加强,每支新兵都配属了一定数量的老兵,时时刻刻训练。
凡是表现优异者,都有赏,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以前的,如白杆兵,可能因为损失了一些老兵而战斗力不如以前,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却在迅速增强。
此外,朱由哲还花费大量精力在改进将士们的装备上。
燧发枪,火铳,火药,铠甲,弓箭,刀,枪等。
一切的一切都在加紧制作上。
而朱由哲的哭穷的诏书更是一封接着一封发向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