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图谋凉州城
长城西部第一关,嘉峪关!
李自成站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雪山,看着近处长城屹立于茫茫黄沙之中,不禁感慨万千,吟诗一首。
年少曾经爱做梦,一心只想有功业。月夜贪看西部城,星晨风送嘉峪关。
他就好侄儿李过,也大发感慨,塞外风光、大漠无边。还有几个将领,有人感慨雪山连绵、何其壮观。有人感慨宏伟坚固,天下雄关。
而土尔扈特旗主苏哈戈尔泰,却想起嘉峪关的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并不似长城那般漫长,却同样历经风雨、饱含情怀。
嘉峪关,天下雄关,见证威严。
走进嘉峪关关城,陷阵营的士兵们,会为关城的庞大规模和精巧布局而感到震惊。嘉峪关,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在这个年代,在西北边塞,明朝能够建造出如此精巧宏伟的关城。
纵观四方,箭楼、角楼依次屹立,文昌阁、关帝庙面面俱到。如此精密的布局,如此雄伟的建筑,让嘉峪关成为明代长城建筑中规模壮观的军事城堡。
如果不是背后偷袭,想打破嘉峪关,估计不会那么容易。
这座天下第一雄关的修建,还要从大明开国说起。洪武年间,冯胜征战至此,因皇帝对西域地区闭关,而在此处修建关城。
原来的玉门关已经残破不堪,嘉峪关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守城将军称呼它为西部第一关。关城历经四个皇帝,得以修建完成。
嘉峪关与大明朝的强弱,密不可分。明朝开国国力强盛,千军万马踏入西北,能工巧匠来此聚集。才有了西部第一雄关,可是费了好大劲。
若没有嘉峪关,恐怕边境更易作乱,关西七卫无法安心归顺,西域战事更为频繁。
嘉峪关,作为大明威严,也在维护大明的边境。
说到威严,就要说这西部第一关的定城之砖。
嘉峪关关城里,城楼后的边缘中心处,放着一块石砖。这块砖和镶嵌在城墙里的砖,并无任何分别。
可这块砖却单独放在这里,而且历经风雨。为何守城人换了一批又一批,都痴心不改,让它原地不动呢?
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定城砖”。
它的背后,不但是建筑师的匠心和智慧,还有明朝守关人的期望和寄托。
嘉峪关的修建,是一件极为巨大的工程。因此许多工匠都被派到这里,设计,施工,打造雄关工程。
其中叫易开占的建筑师,提议要精准计算,减少浪费。他通过精确计算,算出修建嘉峪关,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块砖。
可负责工程的官员,对此感到不屑。官员还开玩笑易开占,如果多出一块砖,就要砍下易开占的头。
官员还担心,易开占抢走了他的功劳。就在快完工的时候,故意多送了一块砖。
眼看修建走向尾声,确实多出来一块砖。这让大家无可奈何。而建筑师易开占,不仅有着精湛的技术,还有着出众的智慧。
他灵机一动把这块砖放在关楼,宣称这是块定城之砖,一旦挪动,城墙尽倒。
一来二去,大家都相信了这种说法,官员和易开占也得以和平相处。
石砖砌起的城墙,包含着多少人的汗水。小小的定城之砖故事,又显匠人也有大智慧。
战事中兴起,盛世中繁华,明末了它也跟着衰退。嘉峪关是一座普通的军事要塞,边疆关城。有了它,种花家照样可以攻破肃州城。
洪武年间,冯胜西征时,初立关城、威震四。永乐年间茶马互市,人来人往、喧嚣繁华。再到后来后金兴起,横扫东部边境的战火纷飞、凄惨荒凉。
嘉峪关,也算见证了大明开国的盛世繁华,晚明军事的衰弱无助。它看到了李自成将军傲立关城时豪迈的笑,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眼泪却没人理会。
嘉峪关的丢失,李自成断言,这是大明灭亡的开始。
土尔扈特旗主苏哈戈尔泰走出关城,他要担负起和明朝陕西援军对峙,种花王安排的。不暴露种花家,还是用蒙古部落入蔻的面目迷惑崇祯皇帝。
回头看嘉峪关的城楼,李自成高大的身影在斜阳的照射下,依然是那么豪迈。仿佛像一个雕像站在那里,纵历经风雨,仍坚定地为种花家开疆拓土,冲锋陷阵。
种花王刘洋的中军大帐,已经到了肃州。
此时的河西走廊,除了凉州还在明军控制下,其他地方都被种花家控制。
种花王命令土尔扈特旗主苏哈戈尔泰切断凉州和西安府的联系。李自成和张白防守嘉峪关,留李岩坐镇肃州。
中军大帐出发,白马军包围凉州城。
凉州,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
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
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匈奴占领河西走廊。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春,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军西征,进攻河西走廊,将匈奴彻底赶出河西,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
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等十郡,以武威郡姑臧县为治所。
汉唐之际,凉州是中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
它还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并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着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领姑臧、宣威、武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祖厉、休屠、鸾鸟、扑擐、张掖、鹯阴、媪围共14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
晋安帝隆安元年正月,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
晋安帝义熙四年十一月,秃发傉檀称凉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护军。武威郡隶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共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业创建北凉,置有凉、秦、沙3州。武威郡隶属秦州,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四年,李暠建国西凉,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2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3郡。武威郡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河西,灭北凉,据河西,境内仍为武威郡,属凉州,武威郡领林中、襄城2县。凉州治所林中。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
隋炀帝大业初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唐代宗广德二年,凉州被吐蕃占据,置西凉府。
唐哀帝天佑四年,朱温废帝建立后梁,之后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替建国,史称“五代”时期。
“五代”时西凉府虽领神鸟、嘉麟2县,曾间置节度使或留后,但始终为吐蕃自立政权自置官吏统治。
宋太祖建隆元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西凉府六谷部首领潘罗支等自立政权。
太宗至道二年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仁宗明道元年,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
仁宗景佑三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其下所置史无记载。
元至元十五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明洪武五年,置甘州卫(今张掖)和庄浪卫(今永登),统领河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