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这次可能要麻烦您了。”
看着一脸严肃的冯智彧,长孙无忌本想推脱的话语都到了嘴边了,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
在他的印象中,冯智彧大多是一种吊儿郎当的样子,极少极少会出现这种严肃的表情。
“不知道则以,知道了就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了。”
“现在有解开这个心结的机会,更何况那个小岛上还有着让我们大唐都为之眼红的矿山,我需要您帮个忙。”
“无论如何,这群倭国使臣都不能够回去复命,我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消息。”
“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我不想横生枝节。”
说到了石见银山,长孙无忌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他是很不想参与到这件事情中的,虽然他还不知道冯智彧想让他帮什么忙,但想来想去也就那么点儿东西。
如果以后东窗事发了,那么他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会落人口实的。
“你说吧,舅舅尽力。”事到如今,长孙无忌也知道他不能退缩了。
即便是他推脱过去了,冯智彧也还是会找到其他人的。
“您放心,不用您多做什么,只需要您和那些倭国使臣们接触一下就行了,最多给他们空画几张大饼,不需要许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他们递交请辞折子的原因我大概知道,因为我的缘故,现在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不太愿意接触这些人,他们得不到实际性的消息和好处,留下来也就没有太多作用了。”
“所以您只要拖住他们就行了,如今这火炮已经造出来了,只要给我一个月……不!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这火炮足以到达歆岛并且投入使用。”
这也算是冯智彧第一次在明面上毫不忌讳的说出歆岛的事情,之前哪怕是李世民知道了他也都是含糊过去的,因为这是属于心照不宣的事情。
李世民不在于这些倭国使臣的生死,他自然愿意让给冯智彧出出火气。
“就这些吗?”长孙无忌有些意外,在他本来的预想中冯智彧应该是会有更多要求的。
“就这些了。”冯智彧摇了摇头。
“歆岛的人已经驻扎很久了,早就为这件事做好了准备,现在又有了火炮,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不过朝臣随便接触他国使臣是很容易惹人猜忌的事情,虽然现在父皇知道了,但是您依旧要面对其他朝臣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弹劾。”
让老一辈的人出来顶缸,冯智彧是很不好意思的,但是他没有办法。
按理来说要由他出面才是最好的,因为倭国使臣在大唐走到如今境地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但是他不能站出来。
大唐对倭国的态度和他对倭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一旦他站出来了,百姓和官员们也都会放松下来,因为他们对倭国使臣的成见全都是来源于冯智彧的。
不管是敬仰还是畏惧。
到那时就不是暂时拖住了,那会极大地延后倭国使臣返回的时间,这并不是冯智彧想要看到的。
而且,他对倭国人的仇恨太深了,他害怕自己会露出马脚,这可能会导致结果和他的初心背道而驰。
“我知道了。”长孙无忌摆了摆手,示意他知道了,同时也在告诉冯智彧他不在意这些。
“好了,事情你们自己解决吧,朕先回宫了。”李世民拍了拍冯智彧的肩膀,语重心长。
“朕不了解你为什么会对倭国人有这么大的成见,也不想去了解。”
“一个小国使臣罢了,而且还不会死在长安,再加上你说的那座矿山,所以朕也不会介意。”
“但是你要知道,这事儿不是什么好事儿,有这一次就够了,以后你还是要收敛一些。”
这事儿说开了不是什么好事儿,如果放在后世的话可以说是喜大普奔的事情,但放在现在却完全不同。
毕竟少了一段经历。
因为实力太弱,再加上有重利在前,所以李世民也就对冯智彧听之任之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一直都会放纵冯智彧这么做。
如果总是这样,那大唐的外交还要不要了?
“您放心吧,儿臣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这次如果不是这群人实在是太卑劣了而且还惹到我的话,正常情况下我都是懒得和他们掰扯这些。”
“嗯,这朕倒是信。”冯智彧的话音刚落,李世民就点了点头。
但是这语气怎么感觉是在刺挠人呢?
只是没等到冯智彧反驳,李世民就带着人转头离开了。
这种明明有异议但是没办法反驳的感觉是真的难受!
“好了,你就先好好准备你这火炮的事情吧,记得手脚利索点儿,毕竟我可是在前面给你顶着呢,至于能顶多长时间我也说不好。”
“那些倭国使臣也不是傻子,迟早会看出来我就是在吊着他们,等他们醒悟过来之后还是会离开的,到时候就算是陛下也不好拦着了。”
说罢,长孙无忌也掉头离开了。
事到如今,要说承受压力最大的恐怕还得算他了。
保皇派,重臣,皇亲国戚,但却要接触他国使臣,这的确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儿。
看着一前一后离开的背影,冯智彧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冯大!”
“在!”
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宣纸,将其放在了冯大的手中,冯智彧的脸上满是严肃。
“去西渭桥军营,那里有贞观元年进京驰援径州的人,他们之中有几个人是老头子的旧部,把他们叫过来。”
说这些的时候冯智彧一点儿懂没避讳,似乎是对旁边的千牛卫视若无睹一般。
“诺!”
冯大低着头拱着手,慢慢的退了几步后才转身快步离开。
不要当傻子,也不要把别人当傻子,这是冯智彧在长安混了几年之后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贞观元年由二哥冯智戴领着进京的那些人的确是参与到径州平叛的战事中去了,不过后来却有很多被留了下来,因为他们都被赏赐了官职。
千里驰援,李世民不可能不做点儿表示。
底细都知道,赏赐也是自己亲自定下的,李世民没道理不了解这些人。
心照不宣归心照不宣,但是底还是要有的,这也是冯智彧为什么毫无避讳的原因。
因为没必要,这事儿老丈人心里肯定是有芥蒂的,但是不会太大。
毕竟,当初的赏赐就是做做样子罢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留下来的人也不多。
在当时尚未完全确定岭南冯氏的意思之前,李世民又怎么会把不稳定的炸弹放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