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派人去请枣轼先生,没想到我前脚刚到,先生也闻讯而来,正要向您请教此早熟稻是否与我们大汉的水稻不同。”刘辩说完后,立刻将完全成熟的早熟稻递给了枣轼。
其实刘辩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虽然之前他对来敏非常肯定的回答:“占城稻适应性极强,不择地而生。”
但是华夏自古以来,南北差异还是非常巨大的。
从上古时期有文献记载开始,北方的农作物多以粟与黍为主,南方的农作物则多以水稻为主。
从北方已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出现了有关粟的记载,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经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成为了百姓日常必须的食物来源,为部落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而南方长江流域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出现了有关水稻的记载。
黄河流域虽然也曾经出现过水稻,但地域分布与种植面积都非常有限,仅仅在渭河与伊洛盆地发现过种植水稻的痕迹。
商周时期,原产于西亚的小麦,开始传入华夏。
那个时代,北方是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麦第一时间成为了北方人的主食,开始与粟、黍并驾齐驱,大有后来居上的样子。
不过,商周时期,粟与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饮酒风气盛行,而粟与黍正是重要的酿酒材料,所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阶级对于粟与黍的需求远大于小麦。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迅速提高。
特别是铁制农具的普及,让农作物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许多地区开始尝试种植本地没有的农作物。
秦朝与西汉因为定都关中的原因,开始大力打造这片天下沃土,多个水利工程的新建,使得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陆海”,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这个时期,南方的水稻也开始进入关中与中原。
到了东汉末年,水稻也从中原进入到了河北地界。
而冬小麦因为其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在土地里过冬,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广。
小麦在北方已经成为仅次于粟的农作物,同时因为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多,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水稻在中原与北方也开始大面积种植。
华夏所谓的北方与南方,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大部分广东人来说,南岭以北,过了韶关皆是北方。
而在大多数东北人眼中,跨过燕山,出了山海关,皆算南方。
不过,自古以来,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只有那一山一水,秦岭淮河才是南北两个地域的分割线。
从气候来看,秦岭阻挡了冬季的冷空气南下,夏季的湿润气流也难以北上,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南北两侧的植被差异。
南方基本以水稻为主,而北方则是粟、黍、小麦等农作物。
从文化来看,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受到黄河文明的影响,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则受到长江文明的影响。
黄河距离中原更近,黄河文明更贴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风俗。
而长江流经的区域大部分是古代楚国、吴国、越国,长江文明更贴近吴越、楚文化。
从现代来看,秦岭淮河是一月份零度等温线,是八百毫米年降水量线,是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从政权来看,战国时期,楚国在秦国崛起后,将都城迁到了寿春,这里正是淮河一线。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的多次交锋也都是围绕淮河一线展开的。
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南方政权大多虽然割据长江以南,但是战线往往会推到淮河附近,因为虽然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防线,但是长江的流域实在太长了,完全防不胜防,被突破是早晚的问题。
所以南方政权想要安全,必须把战线推到淮河一线,甚至饮马黄河。
这也是当年为何楚国畏惧秦国的强大,迁都到了寿春,已经到了淮河附近,而非长江以南的地区。
而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的交锋也一直发生在淮河附近的合肥、寿春以及濡须口,而非徐州。
有人认为孙吴之所以不攻打守卫力量更为薄弱的徐州,用当时吕蒙的话来说:“徐州的地势,只通陆路,是骁勇骑兵驰骋的地方,更利于曹魏的虎豹骑作战。
对于我们来说,徐州的守备力量并不强,可以轻而易举的攻下,但是却需要投入七八万的兵力镇守,还不一定能守住。”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孙吴拿下徐州,曹魏仍然可以从寿春出兵南下,攻打濡须口。
只要濡须口守不住,则江东危矣。
所以曹魏当时一直南下孙吴,就是主攻的濡须口,而孙吴一直北上,就是猛攻的合肥,即使有曹魏名将张辽一直坐镇合肥,孙吴方面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而没有去攻打更为轻松的徐州。
两晋时代,前秦天王苻坚率领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爆发的淝水之战,就是发生在淮河的支流上。
他并没有选择进攻荆州的襄阳,而是直接攻打淮南地区,对于苻坚来说,他们八十余万大军,东晋不过八万,他们的大军投鞭就能断流,就是拿人堆都能把对方压死。
拿下淮南还不是轻而易举,淮南有失,东晋就没有力量在与他们抗衡了。
到时候统一南方,成为这个时代最靓的仔,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然而淮南的防线自古以来就被构造得固若金汤,被历代军事大神修建了一遍又一遍,又岂是如此好突破的。
东晋依靠北府兵的强横战力,最终让前秦天王梦断淮河,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