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对于李春芳的这些建议,还是比较赞同的,毕竟现在吏员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如果骤然实行吏员考选入官的话,会有一大批的吏员进入官僚队伍当中,这会直接冲击现在大明的官僚体系的,这是朱载坖所不能接受的。
说白了,这就是改革的核心目的问题,在朱载坖看来,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尽可能的减少地方士绅把持县政的可能性,至于给吏员以晋升通道,只不过是为了达成目标的手段罢了。
朱载坖不能因此而影响朝廷官僚队伍的稳定,毕竟朱载坖主要依靠的还是以进士、举人为主的科举出身的官员,朱载坖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感受,所以对于朱载坖来说,吏员升迁入官,主要是刺激吏员们干活的工具,朱载坖自己也很清楚,现在大明官员的主要出身是科举正途,这点是不会改变。
而且对于吏员,官员们都是报以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吏员们贪赃枉法,残虐害民,这点确实是不假,尤其是那些捐纳而来的吏员,杨博就说道:“吏典承差人等纳米纳草,多出假贷,及既得官给俸,而又敛民以偿之。”
他们向朝廷缴纳钱粮,买到吏员身份,在他们看来是自己的投资,既然是投资,那就要收回成本,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既然是向朝廷缴纳了钱粮,那么上任之后,自然是要回本的,而指望朝廷的工食银,显然是不足以回本,他们主要是向百姓盘剥,来收回自己捐纳的成本。
所以朱载坖认为让大量吏员进入官僚队伍也并非好事,他们可能会将吏员中的一些坏习气带入官场之中,这就不是朱载坖所需要的了。
李春芳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衙门中除了这些文职吏员之外,还有大量的捕役,也就是百姓所称的捕快,他们也是地方衙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职吏员们可以通过考选晋升为官,但是衙门中所管三班差役呢?如捕役等,是不是也要给他们一个出路。
捕役们大多学识很低,要是考选的话,恐怕他们是很难过关的,但是作为大明的基层国家暴力机器,也不能不重视。
对于这个问题,朱载坖和大臣们也确实是开始思考此事,这其实是他们在官僚系统中的一个制度缺失,本来在县一级,之前都是设有县尉的,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 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但是大明废除了县尉,也就导致了大明在县一级没有专门的巡捕官来维持治安,打击犯罪。
而在现在的大明,县级主要是由主簿负责巡捕之事,但并非明确官职,只是一种职务兼领,实际上也大体如此。因为大明巡捕官并不存在于官僚的体系中,没有品级和额设,但是它又有法定的职掌,需要履行一定的职权。虽然大明不设县尉,但是县尉的职掌还是要有人来履行的。
朱载坖认为这是一个制度缺失,因为三班衙役的晋升,就应该就是以巡检和县尉作为主要的方向,而且捕役在基层县衙之中的数量也是非常之多的,这点也必须重视。
现在看来,吏员制度的改革,牵涉的面是非常之广的,这事是急不得,朱载坖问道:“此事要择一重臣加以专理,卿等以为,何人可以担此重任?”
朱载坖本来属意的人选是高拱,因为高拱有魄力,而且和杨博等人关系好,是朱载坖心目中推动改革的合适人选,但是李春芳主动请缨,要求由自己来负责此事,李春芳一堂堂首辅之尊,向朱载坖请命,朱载坖当然是要答应的,于是朱载坖指令内阁首辅李春芳负责吏员改革的相关问题,吏部、户部加以配合。
李春芳领命之后,首先就是开始调查,以京师六部各衙门的小吏和北直隶的小吏为主,调查这些吏员的年龄,进入衙门的时间,以何种方式进入的等。
在得到了调查数据之后,李春芳召集内阁成员,和吏部尚书杨博,向各位重臣陈述了调查得来的情况,京师衙门的吏员,捐纳的较少,主要是子承父业的多,也有部分是佥充而来,总的来说京师吏员的素质相对较高,而地方州县的吏员,主要就是捐纳和子承父业而来的。
京师吏员还有相当部分的人有监生、秀才的功名,但是地方州县衙门的吏员,有功名的就很少了。对于这种情况,李春芳认为也正常,之前大开捐纳,大量的吏职得以捐纳,部分没有捐纳吏员的仕途又由于受到捐纳者的挤压,升迁更为艰难,在地方衙门中,吏员升迁,基本上全看银子,法纪荡然,
对于这些情况,内阁和吏部早就有所知情,毕竟连官员的升迁都不能保证没有利益因素,更何况这些吏员呢?
李春芳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规范吏员的来源,李春芳向朱载坖上了请永禁捐纳吏职疏,请求朱载坖下诏禁止捐纳吏员,此事得到的朱载坖的同意,朱载坖下诏,永禁捐纳吏职,禁止通过捐纳的形式取得吏职。
接下来李春芳向朱载坖上了第二疏,请令流外吏职等级疏,李春芳在奏疏中认为,应当和流内官员一样,在流外吏职设置等级,使得吏员们也能够按照等级,以年资和考绩晋升,李春芳将吏员设立为五等十级,从流外一等到流外五等,每等又分上下两级。
吏员们每年考核,按照考绩来决定是升迁还是降级降等,同时李春芳还建议,将各级衙门的各级吏职,统一编订等级,按照等级,拣选相应的吏员担任相关职务。
这样一来,衙门小吏要再想操弄衙门,架空官员都变得不太现实了,毕竟考绩是直接掌握在官员手中,只要官员们愿意,随时可以通过考绩将这些吏员们罢黜、调离现职,甚至直接罢黜吏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