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襄阳城。
兴汉学堂,开学之日。
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在崭新的学堂屋檐上,琉璃瓦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牌匾上“兴汉学堂”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蕴藏着无限的希望。
学堂门前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聚集于此,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学堂内,诸葛志站在高台上,俯视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这里只是一片荒地,如今却已成为荆州的文化中心,人才的摇篮。
他创办学堂的初衷,正在一步步实现。
“诸位学子,欢迎来到兴汉学堂!”诸葛志的声音清朗而有力,传遍了整个学堂,“兴汉学堂,旨在培养治国安邦之才,兴复汉室,造福百姓!”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学子们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
招生面试开始,诸葛志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系列考验学子们智慧和能力的题目。
“请问,如何治理一个国家?”诸葛志向一位年轻的学子提问。
那学子略作思考,答道:“以仁治国,以德服人。”
诸葛志微微一笑,“仁德固然重要,但治国之道,并非如此简单。”
他又问另一位学子,“若遇敌军来犯,该如何应对?”
那学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率军迎战,将其击溃!”
诸葛志摇了摇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盲目迎战,并非良策。”
他接连问了几个学子,但都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答案。
就在众人以为今日无人能够通过面试之时,一位身材瘦弱,衣着朴素的学子站了出来。
“先生,学生认为……”他顿了顿,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治国之道,当以民为本,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强国富民……”
诸葛志的目光落在了这位学子身上,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廖立。”
诸葛志点点头,“好,你留下。”
日落西山,学堂大门缓缓关闭。
诸葛志站在门口,看着远去的学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突然,徐庶快步走到诸葛志身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诸葛志脸色微变,“江东急报?”
凛冽的秋风卷起几片落叶,在兴汉学堂门前打旋。
夕阳的余晖洒在诸葛志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他的目光深邃,凝视着远方,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洞悉未来。
徐庶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他附在诸葛志耳边,急促的语速如同骤雨敲打窗棂:“军师,江东急报!周瑜将军遇伏,生死未卜!”
诸葛志闻言,眉头紧锁,手中羽扇不自觉地紧握。
空气仿佛凝固,周围的喧嚣声也逐渐远去,只剩下风声在耳边呼啸。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周瑜的身影:意气风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他却身陷险境。
“消息来源可靠吗?”诸葛志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徐庶神色凝重:“千真万确!消息来自江东的暗探,说是周瑜将军率兵前往柴桑途中,遭遇埋伏,如今情况危急。”
诸葛志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他沉声道:“备车!我要立刻前往主公处!”
徐庶领命而去,诸葛志转身望向灯火通明的学堂
如今,周瑜遇险,江东局势动荡,这无疑给本就风雨飘摇的蜀汉增添了新的变数。
他心中暗道:“江东,我必去!但在此之前……”
他大步迈入学堂,找到正在整理书籍的廖立,拍了拍他的肩膀:“廖立,随我来!”
廖立诸葛志将他带到一间密室,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地图,缓缓说道:“这是江东地图……”
兴汉学堂内,诸葛志负手而立,目光炯炯扫过台下数百名学子。
这些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异,有世家子弟锦衣华服,亦有寒门学子粗布麻衣,此刻都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位名满天下的卧龙先生的最终裁决。
诸葛志不拘一格的招生方式早已传遍荆州,不以出身论英雄,更注重品行潜力,此举引来无数赞誉,也让更多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
今日,便是最终的考核。
“诸位,”诸葛志的声音清朗有力,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魔力,“今日考核,不考诗书,不论文采。”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众人脸上,观察着他们的反应,“我欲寻的是,能与我一同兴复汉室,匡扶天下的栋梁之才!”
台下学子们热血沸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与众不同的考核,一场真正考验他们智慧和胆识的挑战。
诸葛志走到一张摆放着残破棋局的桌案前,神情专注而凝重。
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散落,格局混乱,仿佛一场激战后的残局。
他缓缓开口:“此乃一残局,诸位可上前观摩,谁能看出其中玄机,便算通过。”
学子们面面相觑,随后纷纷涌上前,仔细端详着棋局。
有人眉头紧锁,苦苦思索;有人低声议论,试图找出破局之法;也有人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诸葛志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每个人的神情举止。
他看得出,这些年轻人中,有人胸有成竹,有人犹豫不决,也有人故作镇定,掩饰内心的慌乱。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学堂内鸦雀无声,只有偶尔响起的几声低语和棋子碰撞的清脆声响。
诸葛志的目光落在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身上,只见他眉头紧锁,目光始终停留在棋盘上,手指在空中不断比划,似乎在推演着棋局的变化。
“这位学子,”诸葛志走到他身旁,轻声问道,“可有何见解?”
那年轻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后深吸一口气,指着棋盘上的一个位置,说道:“先生,学生以为……”
残局之下,气氛凝重。
学子们围拢在棋盘前,目光如炬,试图从这残破的棋局中窥探出一丝玄机。
有人低声私语,交流着自己的见解,有人眉头紧锁,苦思冥想,也有人来回踱步,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棋局。
“此局看似败局已定,”一位身着锦袍的学子率先打破沉默,指着棋盘中央被黑子围困的白子,“白子已无退路,败局已定。”
另一位学子摇头反驳:“未必!白子虽被围困,但外围尚有几枚暗子,若运用得当,或可反败为胜。”
一时间,众说纷纭,学堂内充满了辩论的声音。
诸葛志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偶尔用羽扇轻轻敲击着掌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诸葛志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众人的讨论,“但此局的关键,并非在于胜负,而在于如何破局。”他指着棋盘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位置,“若在此处落子,便可扭转乾坤。”
众人顺着诸葛志的手指看去,皆是一愣。
这个位置看似毫无作用,甚至可能会将己方置于险境。
然而,仔细推敲之后,众人才发现,这步棋看似险招,实则暗藏玄机,可以引蛇出洞,反败为胜。
棋局考验之后,诸葛志又抛出了一个假设性的困境:“假设尔等身处敌营,被敌军重重包围,粮草断绝,援军无望,该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学堂内再次陷入沉思。
有人主张拼死一搏,杀出一条血路;有人建议固守待援,等待时机;也有人提出诈降之计,以图逃脱。
诸葛志不置可否,只是静静地听着,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
他想知道,在绝境之中,谁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最后,诸葛志讲了一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面临着道德困境,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
他问学子们,如果是他们,会如何选择。
学子们认真思考,各抒己见。
有人坚持原则,不惜牺牲一切;有人选择妥协,以求保全大局;也有人提出折中的方案,试图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夜幕降临,学堂内灯火通明。
诸葛志看着面前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期待。
这些学子中,或许就隐藏着未来兴复汉室的栋梁之才。
“明日,我会公布最终的录取名单,”诸葛志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希望各位都能有所收获。”
廖立望着诸葛志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地重复着先前残局中那步至关重要的落子位置,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涌上心头,却又似乎抓不住关键所在。
“先生……”他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