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在当场的徐达,当即毫不犹豫地撩起前襟就往老朱那边冲了过去。
而其他人等看到了这一幕,也想要往田里冲,结果就听到了在田地那头的老朱有些气急败坏的喝道。
“天德你小心点,莫要把土给踩实了,回头咱还得让人再刨一刨,看看地里边是否还有遗漏。”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只能默默地收回了差点踩进田地的脚,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等候。
徐达听到了老朱的吆喝,却仍旧不管不顾地朝着那边飞奔而去,冲到了老朱跟前,这才停了下来,就看到了此刻手上全是泥的老朱,正红光满面地在那田地里边扒拉着。
很快,就看到了一条条长约半尺许,粗如儿臂的红薯,从泥土里边扒拉出来,然后老朱很是麻利地掰掉了上面所沾的泥块,然后扔向一旁的筐中。
直到此刻,老朱这才站直了,然后活动着那发酸的腰背。
看着那已经又装了半筐的多的红薯,再看一眼此刻瞠目结舌不说话的徐达,不禁心中大乐。
“天德,怎么了这是?莫不是觉得咱种的红薯有问题?”
“……上位,这就是舶来的红薯,这,这产量也太过夸张了吧?”
“不知上位您种了多少,怎么会收获如此之多。”
“这红薯咱种的可不多,也就是一分地的样子,还有那土豆亦是。”
徐达都来到了跟前,也已经累得腰酸背痛的老朱看看后面刨土的位置,已经完全被那些农人和农官占据,只能退到了一旁。
就看到了徐达忍不住连连摇头不已。
“一分地的土豆,和一分地的红薯,就有如此产量。当真是天佑我大明啊……”
“呵呵,天德啊,你可知道,此番舶来的作物之中,除玉米、土豆,红薯为粮食作物之外,尚有一种可为菜蔬,又可为粮的作物。”
“其产量,亦丝毫不逊色于这红薯。”
“上位,到底那又是何物?”
“南瓜,看到那边没有……”老朱翘起手指头,朝着远处指去,就看到了那黄绿相映的藤蔓间,一个个长得老大的果实,偶尔露出轮廓。
“咱之前称过,最重者,就有近二十斤,而且那一分地里的南瓜,足有四百一十三斤,不过因为看得到,咱所以也就一直没摘,就是想等等,便于之后采收其内的瓜子为种,以馈百姓。”
。。。
“上位,一分地的土豆,合计收获了二百零三斤六两;再有就是那一分土的红薯,合计收获了三百八十三斤七两……”
“一分亩所收获的玉米,计得三十二斤;另外,一分地的南瓜称得总重计为四百一十八斤。”
另外,还有花生二十一斤,葵花籽十五斤,之前所采收的西红柿百斤左右,还有辣椒……
已然洗漱一番之后,换上了龙袍的老朱,此刻就负手站立在田边,听着那跟前的工部农官正在禀报那些田产的重量。
每报一个数,老朱就听到了身边的那些臣工们发出了一阵低语,又或者是低呼声。
老朱很享受这些老兄弟们的惊诧,毕竟这可是自己亲自动手所带来的。
不然若是再等上两日,常二郎的报捷鸽信一致,呵呵,自己这位大明天子折腾的这些物产,又有谁还能够生得出这样的震惊?
最终还是那位年纪最大,最会拍马屁的老太师李善长第一个冷静下来,然后毫不犹豫地上前大唱赞歌。
“陛下起淮右,提三尺剑,以与群雄角而胜之。
之后乘胜而北,驱虏而置之大漠之外。今又得万里之外,失散数千年的华夏后裔来投,献此利国惠民之祥瑞。乃是我大明远迈汉唐之吉兆也……”
徐达一干人等也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太师书读得多,马屁拍得的确相当的有水准。
至少这话漂亮话当真是说得极为漂亮,听得此刻心情无比舒爽的老朱眉飞色舞,放声大笑不已。
如今,大明国力之强盛,经济之繁荣,百姓之富庶,都呈现出了一生欣欣向荣的状态。
现如今,大明的军队,正在进行着改革,正在逐步地增加火药武器士卒的比例。
特别是不论是北平地区,还是有那扶桑岛国之上,火枪骑兵捷报频传之后,至少在军方的将士们眼中看来,刀剑也很浪漫,但是火枪这种远程火药武器更香。
而现如今,有了这些旱地作物,当可往北地推广,若是北地耕作无碍,那么日后,北疆有事,又或者是马踏草原,亦不需再兴师动众,需要从江南启运粮食。
唔……倘若常二郎的那铁路火车能成的话,就算是要各种补给辎重,一二日内便可横跨一两千里直抵北疆,到了那个时候,不是元蒙残余势力来去如风,而是看我大明,到底想要从那里下手才对。
。。。
等了足足三天之后,从那上海县传来了太子朱标、燕王朱棣以及松江府尊常二郎一干人等的联名奏折。
告诉朝廷那些舶来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到底是有多久的优秀,希望朝廷能够引起重视,并且请朝廷安排农官以及粮种,前往大明北疆,以及其他各行省试种推广,以解大明过往缺粮之忧患。
朝会之上,已经亲眼在宫中得见老朱试验田产量的那些重臣们,对于此策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很快,大明天子下诏,首先将会在大明北部行省都要大力推广这些舶来的耐旱粮食作物。
可以说,当诏告天下的那一瞬,北方的那些在土地里边刨食的黎民百姓欢欣鼓舞。
反倒是那些觊觎着身边贫苦老百姓们的土地的地主老财们,听到了这样的消息,恨不得跳脚骂娘。
可是现如今是大明初年,又摊上老朱这么一位最恨贪污腐败的天子,至少在一定时期之内,北方的百姓们日子将会好过不少。
而且随着那北方的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也的确需要高产的粮食作物来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应。
大明的布料现如今的规模已然是越来越大,对于棉花的需求,更是犹如无底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