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当国十二年来,朝堂上总体而言是改革新派官员占主流的,但保守派依旧顽强地存在着。
比如当年汉金大战爆发,便颇有一种论调,认为朝廷在东北羁縻即可,不宜实地占领,更不用耗费大量财政投入去移民、修路,到头来还是人财两空。
攻灭西夏,又是同样的声音和论调,认为西北荒凉,土地收之无益,朝廷要将岁入的多半投入到新收复的土地,投资大,收益小,国朝西界维持在河西走廊就可以了。
于是有心人一统计,发现反对声音多来自江西行省籍贯的官员群体,便有人上书,说江西官员结党,被王伦训斥了一番。
前宋就有新旧党争,可以说前宋的精英们几乎都被内耗消磨掉了,不要说王伦,就是新朝的官员们也都尽量避免再来一次党争,难得刚过几年安稳日子,是要惹得皇帝再掀大狱么?
新朝可不是前宋,没有“刑不上士大夫”的祖制和规矩,当今坐在龙椅上的这位陛下,是真的敢动手杀人的。
这让江西籍官员在新朝官场名声便很不好,朝廷灭金国、收漠南漠北,得益的是整个北方诸行省;收复高丽为行省,沿海诸行省也都跟着受益;兵出西域,丝绸之路重新打通,受益的范围可就更加广泛了。
至于岭南的两广,更是闷声发大财,朝廷通过市舶司梳理海贸,东南诸国的商船不断,甚至广东百姓还期望朝廷对东南继续探索。
对于为什么江西行省变成所谓的“国朝保守派大本营”,王伦认真派人调查,收集了各种情报后,发现原因也很简单。
传统的“江南地区”,也包含江西行省,隔壁的浙江、福建二行省,境内多山,百姓们习惯海贸,尤其是福建百姓,北面能跑到高丽,东面开拓流求,南面能跑到后世的东南亚,可以说是华夏最有开拓精神的那一批人。
在天下产粮区从江南行省一带向两湖行省转移后,依托长江水运,沿岸各行省基本上都还过得去,唯独江西行省很尴尬。
江西北面临着长江,东面是武夷山脉,洪都府以南多山岭,偏偏行省人口众多,占了天下的近十分之一。
虽然韩世忠领兵南下清剿梳理了一番,但江西行省的百姓均田亩数远远不如西边的两湖行省,省内南北经济差异又大,从前宋时,这里就文风昌盛。
所以在王伦推行了学堂制度的改革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的就是江西,比王伦起家的老根据地山东还要高。
百姓崇尚求学,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好事,但王伦要推行的是新学,新式学堂师资力量不足,江西行省就在前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私塾以及私塾性质的民办学堂。
新式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够,于是传统的儒学弟子们就当起了教师,江西行省的儒学风气,堪称国朝最浓厚的。
儒家重农而轻商,强调阶级,强调礼仪,认为接受了儒家教化的都是君子,而未受到教化的都是小人,在理想主义状态下,君子就负有教化小人之责,最终目的是完成天下大同。
这个天下大同的含义,是要让天下人都能够接受儒家的那一套理念,遵循周礼,遵循儒法,这样人人都是君子了。
可以说儒家思想太理想,为了贴合现实的具体情况,儒家便开始变得保守,天下大同的“天下”概念,也被局限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熟地,那么东北、漠南、西域甚至高丽,都属于小人之地,不应该被归入君子之国的。
至少没有出现“弃地论”!
王伦仔细了解后,觉得还有可以改变的地方,说白了还是江西行省受地形限制,与周边各行省的道路交通连接不畅,也就无法在商业贸易方面的经济行为上与其他行省形成紧密的联系。
若说保守,其实此前河东行省也很保守,但朝廷消灭金国、加强了与漠南的联系后,河东石炭、皮革、生药、牲畜交易、佛道经文印刷、果酒等产业也跟着兴盛了起来,百姓们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广大,自然也就不会坚持守旧的思想了。
灭金归来后,王伦就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这个计划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东北、漠南的官道修缮方面,与周围诸国、诸势力的贸易经济往来方面。
他决定在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加大对江西行省的基础建设,省内各府县的官道要修缮,将南康府与广东行省之间通过五岭的官道再次拓宽。
南康府就是后世的赣州,这条道路若能打通,江西起码可以沿着官道向东,与广东行省的潮州潮阳府连通,便多了一个可以用的出海码头。
至于修路工人从何处来,王伦也已经考虑好了,可以抽调一部分西夏党项俘虏、抽调一部分朝鲜行省的官奴,当然主力最好是倭国人,哪怕往死里用也不用担心。
然后就要重点扶持江西行省饶州上饶府浮梁县景德镇的瓷器产业,组建官瓷,鼓励民瓷,培养制瓷工匠,打通昌江河运,修缮上饶府到洪都府鄱阳湖之间的官道,这样景德镇的瓷器就可以走长江水路大量外运。
河南行省转运判官虞祺升任江西行省布政使,虞祺是政和五年的进士,入汉后累任地方知县、知州、太常博士,这一次也靠着做官时的好名声和才能,步入了新汉高级官员序列。
虞祺是四川行省通义府眉山县人,祖上乃是唐初名臣虞世南,王伦觉得虞祺虽然有才,但是不如他的儿子。
因为虞祺的儿子是虞允文,今年二十岁出头,正在太学下属的国子监进修。
新汉制度,太学隶属于礼部,主管天下各级学堂,国子监则被改组,类似于后世的中科院大学,在学习的同时,还有监督修订学堂教材的重任。
这可是虞允文啊,两宋少有的出将入相的全才,在王伦的心目中,将来虞允文可以接许贯忠的班,等到辛弃疾长大,又可以继续接班。
这样一来,哪怕自己看不到辛弃疾成长的那一天,至少也能给儿子多留下一个辅政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