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兵之后,起义军的力量有所削弱,不过一时间也并没有显露出来,起义军的形势目前还在向好的状态。】
【乾符四年正月,王仙芝带着自己的部众夺下了鄂州(湖北武昌);七月份,又重新与黄巢联合起来,掉头北上进攻宋州(河南商丘),未果,但很快就在八月的时候打下了安州(湖北安陆)和随州(湖北随州),然后转而去进攻复州(湖北仙桃、天门等地)、郢州(湖北钟祥)。】
【在起义军势头依旧的同时,唐朝朝廷又发布了《讨草贼诏》,鼓励动员各地军中士卒镇压起义军,鼓励手段包括:如果能够一次性俘获或者斩杀三百名以上“草贼”,就可以破格封为将军并赏钱千贯;
如果攻破了贼人的徒党,收缴了这些乱贼的钱粮器械等,那么就由朝廷核实,通过核实,便根据功绩的高低授予官职和财物;
如果遇到贼人但是却没有追击、退缩畏惧、临阵不战,那么就要根据军法进行处分;
另,如果有地方乡勇能够纠集当地百姓对抗贼人,并且获得了战功,那么这个地方长官就应当迅速上报,这些乡勇和百姓也将会受到奖赏。】
【同时,唐朝朝廷针对起义军成员也发动了各种政治攻势,表示如果愿意归降,那么一定会超过规格授予官爵和丰厚的资财。】
【在这一年十一月,王仙芝第二次写了降表,派遣自己的心腹将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前去去邓州请降,但,在邓州请降当然不算是完成任务,接下来,还需要前往长安面见天子——时任招讨副使都监的杨复光护送他们前往长安。】
【杨复光,其实也是这一次说动王仙芝有了再一次归降意愿的人。】
【但是这一次护送还是没有成功,在半途中,尚君长等人被嫉妒杨复光招降功劳的招讨使宋威给劫走了,并且宣城尚君长等人是自己在颍州(安徽阜阳)的作战中俘虏到的。】
【然后,他把几人在长安城中东市的狗脊岭斩首。】
【王仙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震怒不已,也没有再提之前的第二次想要被招安的事情了,转而带军南下,渡过汉水,前去进攻荆南(湖北江陵)。
【关于宋威谎报战功这件事情,唐朝朝廷中当时确实有人——就是杨复光指出了事实,表示尚君长等人是受王仙芝之命前来请降的,而非被宋威俘获。】
【然后,唐僖宗就派人去调查此事,结果却是“竟不能明”,然后尚君长等人就被斩首了。】
【尚君长此人的身份在起义军内不同,他是何人王仙芝一同起义的人,是起义军的核心将领、重要将领,所以,他的死亡对于王仙芝和起义军内部的影响都很大——更不要说,他还是为了王仙芝归降一事莫名被杀。】
【另,尚君长有一个兄弟叫做尚让,他目前还在王仙芝的军中,他也是随同王仙芝一同起义的人。】
【宋威在此事之后被罢免,但他所影响的局势到底已经成了定局。】
“……”刘邦摇头,这个王仙芝固然是率先起义之人,但是他的这些情况就已经注定了,他根本不可能是最终成功的那个人。
——当然,黄巢也有很大可能是没有成功的;但是黄巢的没能成功,和王仙芝的没能成功,其原因也想来并不相同。
别的不说,就王仙芝这样,有事儿没事儿就开始想着招安归降的心态和志向……他就很难成功啊!
前面那一次要归降招安,结果引来了黄巢这个自己有一部分直属兵力的人,以及其他起义军将领士卒们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从这里面,王仙芝难道还没有吸取到什么教训吗?
之前,唐朝朝廷给他一个什么官职和封赏,他已经忘记了?
之前,唐朝朝廷对于整个起义军,包括起义军其他将领们的无视态度,以及起义军内部对于归降招安这件事情的态度,他难道也忘记了?
作为一个起义军将领,他手中最大的筹码、也是唯一的筹码,就是这些起义军!
而这些起义军能够作为他的筹码,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王仙芝、拜服于王仙芝的个人威望——但是,个人威望这种玩意儿,用得好了当然是好,可以节省大量的其他方面的消耗开支;可若用得不好、出了纰漏的话,那也会如山崩。
当起义军内部开始不再相信王仙芝,当起义军内部开始对王仙芝心生怨言和不满,当起义军内部渐渐觉得王仙芝的计划和头脑以及人品好像并不如何的时候……
王仙芝,就要走向结束了。
当然,与此同时,内部分裂崩塌的起义军同样也要迎来败落——或者就此而亡,或者,他们可能还可以去投奔已经分开的黄巢。
但总而言之,王仙芝的行为只能让刘邦大呼愚蠢。
怎么朝廷的招安就那么有吸引力的???
他不理解,他也不能明白。
反正刘邦自觉要是换了自己,要么是干脆不打算接受招安这件事情,但可以利用这件事情拖延朝廷、拉拉扯扯、让朝廷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要么,就是出于其他考虑暂时接受招安,但一定要保全自己的力量和个人威望。
谁会像是王仙芝这样,接受招安?
当然,也不否认,可能是那个劝降的杨复光给了王仙芝信心,让王仙芝觉得,这一次,唐朝朝廷是真心实意、非常真诚的——自己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这个杨复光手段确实不错,也不愧是招讨副使。
就是那个招讨使,宋威……这种蠢货,而且还是贪婪的人,是怎么当上招讨使的?
杨复光指明了尚君长等人不是被俘,而是正正经经过来商议归降招安事宜的,怎么唐僖宗下令调查此事,却竟然还查不明白真相?
——看来,唐朝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派系争斗,以及腐朽程度,都相当严重了啊。
刘邦觉得,其实,这就是对于起义军这种新兴势力而言,最好的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