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这边一面厉兵秣马,一边加紧打造渡船
帝都方面却依旧如常,甚至可以说歌舞升平。
据说最顶尖的
潇湘阁,
不说姑娘一夜的点茶钱
光是中央大厅的戏台子被打赏的打赏钱,两个健壮仆役都搬不动。
朝会上,群臣们又因为幽州那边上表的奏章,争论不休。
有的说必须要接应,不能寒了这些爱国志士的心。
也有人说国库空虚,无力支应这么大的行动。
有人还担心,可能他们已经降了,现在以做前驱,是来攻打嵩国的。
也有人说,他们不想着保境安民,居然想着逃跑
实乃国之大耻
应该下发旨意,对其进行申斥。
总之是众说纷纭,闹的朝堂乱哄哄一团。
右相岳文谦,率先出列:“臣以为,李少严,周泽的拳拳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应当立即准许其行动,并准备接应,至于那些说他们逃跑的人,
换成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北虏。
与其现在白白抛洒,若现在以一州之军,抵御北虏,无异于以卵击石。
何况,幽州军自身,也是帝国为数不多的一支强军,
更应当好好保存,加以安抚,以待将来恢复旧土,以做前驱。
这时,左相一派,礼部尚书站了出来道:
“臣以为不可,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
周、李二人,既身为臣属,当恪尽职责,尽忠报国”
“国有外辱,自当为国效力,抵御外敌”
哪怕最终力有未逮,也当以身死节,
“这样才能全忠孝节义之名,否则,无端堕了国家志气,也坏了自家名节。”
礼部尚书说完,大臣里,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
不过左相贾会之,此次上朝倒是没有说什么
到目前为止,仍是一言不发,耷拉着眼睛,一副老僧入定的样子。
这时,王座之上帝君出声:“左相以为此事该如何决断?”
帝君发话了,左相终究是不能置身事外。
于是,出列到:“回禀帝君,老臣愚钝,认为两家所言,皆有道理”
“既然帝君既然问到,臣也不能不做决断。”
“幽州子民,皆是我大嵩子民,帝君一向仁慈,不可不救,”
老臣以为,可以做两面准备
一面派出船只,人手,接应幽州难民渡海。
听到这儿,右相岳文谦,心里终究是笑了
难得左相今日,没有和他唱反调。
但是,接下来的话,又让岳文谦的脸黑成了锅底
只见左相不徐不疾又道:“另一面,则应当发文书到幽州,让周泽与李少严二人,不得撤退,节节抵抗,
“如若真到了不堪局面,再做他图。”
朝廷这边会在后面支应他们的。”
左相这话说的含蓄且委婉
但是在场的人那个不是聪明人?
右相岳文谦,仿佛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又再次确认了一遍,左相刚才的意思是?
“不同意一众文武撤回来?”
难道,真就放任他们不管不顾?自取灭亡?
右相,痛心疾首道
“当初一招不慎,以至于,现在幽州的形式,已然无可挽回,但是,我们最起码还能做点什么吧?”
“这样做真的不怕寒了其他人的人心吗?
左相这个时候,睁开了双眼,
双目如炬。
“当今天下之事在帝君,”
“而今帝君圣明”
“岂能你在这朝堂之上,
指斥乘誉,
是何道理?
是何居心?
“且说那些边地军民,尤其是那些武人!!!
国家出钱粮赋税养他们,败仗一仗接着一仗。
当真同心同德的话,也不会放任北虏坐大,以致事态糜烂到如此境地。”
何况,有人传言说,幽州已经,尽数归降景国
此举固然属天马行空之谈,但也不可不防,
所以,只收容普通难民,而拒绝士卒撤离,也有此意,人心可畏,不得不防。
若他二人还自认是嵩国臣属,当能明白朝廷的心意。
右相岳文谦此时,
目眦欲裂,几欲昏倒
几乎是咆哮着说出这句话,复引得御史呵斥
“左相防民于川如斯?”
左相依旧波澜不惊道:“右相错了,军民有别,我说的是不让周、李二人所领属下撤退,他二人及属下有谁是民?”。
“那些难民才是民。”
一早的朝会,到如今,也没争论出个子丑寅卯。
可能是帝君乏了,
或者其他原因,反正,帝君渐渐不耐。
出言道
“左相所言甚是有理,不可为一州军民自乱阵脚。
且军民有别,就依左相之言,速速去办。
“万不可让朕的子民,遭受北虏荼毒。”
终究,这场朝会在纷乱争吵中,以右相落败而结束,
且这次,好像帝君从头到尾都没有赞同过右相的决议,也没表彰右相为国事操劳,也没有象征性的安慰的话语。
其中之意,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