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选一个什么样的万全之策来应付朝廷那边。
最近几天李如璋除了实验火绳枪的以外,他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这日,他恰好去码头散心以及查看捕鲸情况如何。
捕鲸情况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说收获颇丰,
看着鲸鱼骨架在码头上堆积如山,便可知捕鲸产业欣欣向荣。
但是也为此,招来无数苍蝇蚊虫,使得周围环境无比恶劣。
李如璋深恶痛绝,任何时代,不讲究卫生是一切疾病的根本来源,
于是他当即下令,让人把这些鲸鱼骨架处理掉,哪怕扔海里也比招来蚊虫疾病要好吧。
然而,就在有人处理之时,一句无意之中的话,却让李如璋眼前一亮。
自己正愁没有地方和借口来编练新军,眼前的鲸鱼骨架不就是最好的理由和借口?
莫说是现在,即便是到了后世的北洋时期,还有人将鲸鱼的骨架当做坠龙残骸。
那自己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上这么一招。
当今帝君是所谓的真龙,那如今海里出现的便只能是孽龙。
他李如璋要保圣天子在朝,诛杀孽龙,实乃匡扶社稷,
军士不够,调兵驻守岛上,想来也是正常吧。
心中打定主意,李如璋当即招来军士,将其中一部分比较大的鲸鱼骨架,弄到岛上。
再让工匠,根据龙的身形,将骨架切割打磨,拼凑起来。
一番操作之后,两副“龙”的骨架便诞生了,
如果将这些骨架送到帝都,不用猜,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届时,一番操作之下,不光能瞒过军中那些监军,说不准还能从朝廷那边讨到好处。
毕竟他李如璋率军搏杀孽龙,保护了帝君的正统,稳固了江山社稷,受赏难道不是应该的?
为此,李如璋放出风声,说海里有孽龙兴风作浪,
军士们辛苦鏖战,奈何实在不敌孽龙威势,尽管自己率部浴血奋战,斩杀了一条恶龙。
可自己这边也损失惨重,然而正所谓,有一就有二,有二再有三。
他不敢保证,是否还有恶龙躲藏海中,若是不探查清楚,怕是帝国有将倾之危。
如今需要调兵前往海岛,驻扎海岛,随时出海探查情况,
若是有,应当阻敌于海外,毁其巢穴,戮其尸骨。
为此他将那幅“巨龙”骨架一并运回,还特意修书两封,一封给朝廷,一封发给李少严,
给李少严的书信上说,孽龙威势滔天,军士海上作战艰苦,已然是勉力支撑,为防军心动荡。
让自家大哥请那些监军长史前来督战,
不过在来之前,请那些监军先将他们的家人和身后事安排妥当。
毕竟海上不比陆地,一旦遭遇灾难,必然是落得个葬身鱼腹,魂归大海的境地。
他这也是为了诸位考虑,提前免去后顾之忧。
给朝廷那边的书信则是说,如今海上孽龙横行,有倾覆国运之危,然而他李如璋既然食君俸禄,便要为君分忧。
即便拼得一死,也要带兵将孽龙诛杀,还帝国安宁泰和。
果然不出李如璋所料,拼凑出来长达数十丈的“龙骨”送到平度大营。
众人看着眼前巨大无比的骨骼,无人不为之震惊。
大家简直不敢想象,一具残骸都如此庞大,那这个生物活着的时候,又是一幅多么可怖的景象。
尤其是许多人,本就身处北方,连大江大河都没见到过多少,更不要说大海在他们心里是什么景象。
更不能想象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居然能搅动大海翻江倒海,得是多么恐怖的一幅场景。
他们只能根据李如璋描述的场景去脑补想象,
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上,深不见底海里,一群军士驾驶战船,寻找孽龙的身形,
漆黑冰冷的海水偶尔泛起清白的浪花,同时也卷起腥臭气息,熏得让人几欲作呕,
就在士卒们四下探查恶龙的踪迹的时候,殊不知自身早被潜藏在船底的孽龙盯上。
恶龙自深海腾空而起,掀翻战船数艘,无数士卒掉在大海之中,最后全部沦为孽龙的食物。
不想还好,一想到李如璋所描述的画面,
顿时让这些文官,遍体生寒,心生恐惧。
然而,这种恐惧肯定不能对外人展示。
监军对外言称,倒不是因为他惧怕,而是他们本就是文官,文官只有督察之责,
战船狭窄,他们去了也插不上手,即便他们去到海上,也是徒增累赘。
并且,李如璋是帝君看中的人,是帝国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有他的带领,想来,必定全军效命,无往不利。
运送回来的孽龙的遗骸他们已经亲眼得见,此次他们就不去了,他们相信李如璋此番,定能诛杀孽龙。
何况,孽龙滋生,有扰乱国运气数之嫌,乃是头等大事。
李如璋既然要兵要粮,届时,他们这些文官,也正好可以替他居中调度。
需要多少兵力,尽管调遣,缺了多少粮草,他只管开口调配。
只盼他能尽早诛杀孽龙,廓清寰宇。
让帝君与朝中百官尽早安心。
李如璋无声的笑了,
这些个文官真是有点意思,怕死都说得如此慷慨正义。
搞定这些监军,剩下朝廷那边,想来应该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既然监军都表示要替自己讨要粮草,那自己又怎么好辜负人家的一番“美意”?
除了让自家大哥再次送来五千军士以外,李如璋向监军索要粮草毫不客气。
这八千军士,李如璋是拿来冶炼钢铁的,毕竟枪支锻造,靡费巨大,
若是光靠工匠来全程冶铁锻造,不知道要做到猴年马月。
所以,李如璋动用军士冶铁,只是将枪支锻造全部交给工匠完成。
为了避免人多嘴杂,走漏风声,
这就是李如璋为何要设计让军士上岛的原因。
监军那边看到了“龙骨”不疑有他,为了让李如璋尽快消灭恶龙,不使国器易主,倒也还真心帮他讨要粮草。
毕竟,事关国本,兹事体大。
再者李如璋好歹是帝君青睐人选,当初李如璋辞行之时,帝君可是十里相送,引得朝廷上下,纷纷嫉妒,如今他也算简在帝心。
若是他们有什么迁延闪失,回头说不得李如璋一本奏上,他们多少也会有麻烦。
消息和“巨龙骸骨”送到帝都,帝都方面果然如他所料,百官惊骇,朝野震动。
孽龙现世,意指帝君?
帝君也是慌乱惊恐,甚至为此特意召开了朝议,
毕竟,事关他的王位,他如何能不在意。
因为此事,朝廷大臣,又分为两派,
一派说因为帝君圣明,这才使得李如璋这样的忠臣良将为之效命,故而能绞杀孽龙。
另一派则说,是因为帝君近些年来,疏于国事,大兴土木,导致天怒人怨,才会引来孽龙出世,争夺天下。
说这话的人,是一位新进的翰林院编修,
他本意是为了告诫帝君,改过自新,才能避免此事重蹈覆辙,可他话说的如此直白,当今帝君哪里又是能接受劝谏的人?
果不其然,帝君雷霆震怒,声称此人受到孽龙蛊惑。
前脚孽龙现世,后脚他又得到晋升,此事必然有所关联。
于是将那名翰林院编修,直接下狱,严刑拷打,并且彻查当初录用提拔此人的一应官员。
因为一具假的骨骼,在帝都引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这是李如璋没想到的,
不过他也把事情想得简单了,能在官场上混的,哪个也不是吃素的。
纵使帝君信以为真,也有一些人,心存怀疑,甚至有的人直言此事多半有假。
尽管没有从“龙骨”上发现什么异样破绽,但是这些人就是笃定,这么多人里,从来没有人见过龙,为何他李如璋就能捕到?
被人这样一说,帝君倒还真有些犹疑不定,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次又是左相站出来替李如璋说话。
左相的意思是,龙升于天,或遁于地,腾云驾雾,可大可小,能隐能显。
平时没人去注意,肯定不会发现。
此次的孽龙出世,不是帝君道德有失所致,也不是李如璋谝视圣听,故意欺骗众人。
究其原因,乃是北虏兴风作浪。
北虏乃粗蛮无德之辈,如今占了天下,夺了一丝气运,这才引得孽龙现世,搅动天下风云。
所幸有帝君慧眼识珠,重用李如璋这样的忠臣良将,才能为国除害。
大家都是同朝为官,对方在前线浴血奋战,其他人帮不上忙也就算了,却也不该在背后诋毁国家的有功之臣。
即便右相对左相的态度极为诧异,却不妨碍他大加赞成左相的意思。
朝堂之上,也难得出现二相同心同德的一幕,
帝君听完左相的说法,这才释然,不光消除了对李如璋的猜忌,还真就对李如璋大加犒赏。
若是李如璋知道,他能受到犒赏,全是左相的功劳,想必他也会感叹一句,世事无常吧。
不过左相此举,属实怪异。
不说右相一派尽皆疑惑不解,左相一派手底下大臣也是不明所以。
左相难道真愿意替李如璋说情,愿意帮李如璋邀功?
此事当然没那么简单,
左相人老成精,帝君现在最在乎的什么?
他难道在乎李如璋是否在欺骗他?
他现在肯定乎是自己座下的皇位是否稳固,
李如璋是帝君青睐人选,此次李如璋剿灭恶龙有功,这不光是替帝君稳固了江山社稷不说,更是将帝君奉为正朔。
诛杀的是恶龙,那帝君便是真龙,这如何能让帝君不欢喜?
也只有帝君江山永固,才有心思再做他论,帝君此刻是感谢李如璋的。
至于,李如璋是否欺骗帝君,那是以后的事,
即便查证李如璋真是弄虚作假,那也可以说明世上根本没有孽龙这一说法,帝君一样是真龙天子,他的位置同样是天下正朔,
而李如璋呢,最坏无非让他满门抄斩。
可反过来,若是此刻一味问责李如璋,最后发现李如璋所作所为,皆为事实,最后又该如何收场?
非要执意要怀疑李如璋在弄虚作假,岂不是变相在为孽龙开脱?
意思是质疑帝君真龙天子的合法性?真实性?
何况,帝君青睐李如璋,如果此刻处处诋毁他,若是帝君信以为真还好,万一引得帝君厌恶又该如何?
杀心可以有,可行迹却不可如此直白明显。
这便是左相将孽龙身份往北虏身上引的目的。
北虏这个身份,嵩国上下无不痛恨,即便帝君也是如此,将孽龙身份引到北虏身上,是一个极好转移矛盾的方向。
但是,不仅仅于此,堂堂左相若是把事情处置的如此简单,又如何当得一朝宰执?
左相一向看不起武将,又怎么会大发善心,替李如璋开脱。
所以,他此举,还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驱虎吞狼,为日后埋下伏笔。
既然,他李如璋率领的幽州军,为帝君所倚仗,且又深为忌惮,那何不如借此机会,借力打力?
一支军队太过强盛,在这些文臣看来,伤敌的同时,也容易伤己,所以必须要钳制掌控。
左相心中已经盘算好了,
日后若对北虏开战,便可以举荐李如璋他们,直面北虏。
他李如璋既然能绞杀北虏那边的孽龙,想来日后对阵北虏,定然也要奋不顾身。
让幽州军和北虏长此以往,厮杀不断,消耗军力,不就可以遏制幽州军做大的可能?
若是日后幽州军,真能将北虏打败,那时也必定元气大伤,届时更利于朝廷掌握。
若是他李如璋不能和北虏抗衡,那他一个武人身份,却不能建功立业,到那时朝廷同样可以将他拿捏。
如此,不论是对帝君而言,或是对他左相而言,都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总之不能放任武将做大,不管能不能扫清外敌,尾大不掉,对内却是风险极大。
将这些桀骜不驯的武将,尽可能的消磨钳制,不正是他们这些文臣应该做的事?
正所谓,治国之道,首在制衡。
所以,在左相看来,一时荣辱得失,并不重要,棋有后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如璋到底是小觑了左相,也可以说,他压根没把事情想得如此深奥。
他不会想到,一位朝廷肱骨,居然冒着国家倾覆的风险,也要防范武将。
这就像后世人们所说,知道他们很无耻,没想到他们如此的无耻。
而且,李如璋现在将火药枪的制作流程安排妥当以后,他便要和周泽商议地方州治事务,还要一起去巡视州郡,他将会很忙。
所以,他并没有将心思过多的放在此事上面。
李如璋和周泽商议,
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乡学、县学、州学的条件,只要愿意上学,人人都可以可以免费上学,教习、先生的费用由官府出资,
李如璋很早就有探查民政的想法,
奈何自从穿越过来,一直都是流离失所,首要目的先是为了保命,所以大多数精力一直都放在军事上,
如今终于腾出了时间,正好可以四下走访一番。
李如璋随周泽四处巡视了各地州郡,尤其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情况,以及水利修建的成效。
民政是周泽的主场,每到一地,周泽都会如数家珍的介绍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记忆力非比寻常,
李如璋一度认为,周泽如果在曾经他那个时代,参加什么最强大脑,一站到底这样的节目,冠军估计是十拿九稳。
根据李如璋的了解,古代时期,百姓一般是广种薄收,一是作物本身,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有限,只能靠大面积种植以量取胜,量一多,管理的精力就有限,那就会疏于打理,庄稼疏于打理会怎么样?那便反过来继续影响产量,产量降低不够吃怎么办?
只能再增加播种面积,如此循环往复,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终日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最终收获仅仅勉强果腹,前提还得是这一年风调雨顺,而这仅仅是指粮食的本身问题,
另一个便是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则是更多,且更不可抗拒,比如各种苛捐杂税,官府军队征粮摊派,土豪劣绅的土地兼并,官商勾结的迫害,这些如果加再一起,便形成另一个黑暗的现象,一个普通的种地百姓,种着种着地,莫名其妙的就背上了各种沉重的欠款,也导致更多的百姓,原本种着自家的地,然后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佃户甚至奴仆。
所以,李如璋才决定,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整个光州的民生土地情况,
不过,他们沿着整个光州视察下来,发现光州自从之前被梳理过之后,治下百姓确实要好过很多,
至少从看到他们这些官府大队人马出现,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四散而逃,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军队和民生建设上多少还是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的,
这最少可以说明,官府欺压的事情应该是没有了,
这代表着一种公信力,代表百姓的信任,被别人信任,是一种成就和骄傲。
不过就在李如璋感觉良好的时候,
回程途经东莱郡黄县,
他们便遇到了一件事情,狠狠地打了他的脸,准确来说,是一件案子,
既然撞上了,李如璋一行人便打算旁听一番,也是打算考校一下治下官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