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90 年之前的日子里,武媚娘为称帝做着紧锣密鼓的前期筹备。在宫中一处隐秘的宫殿内,武媚娘秘密召集心腹大臣,商讨具体的步骤和策略。
武媚娘坐在御座上,神色凝重,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她缓缓说道:“朕欲称帝,这是千秋大业,万不可有丝毫疏忽。诸位爱卿,都说说你们的想法。”
大臣狄仁杰拱手道:“陛下,当务之急是要稳定朝廷局势,确保各方势力不会在关键时刻生乱。如今朝堂之上,人心浮动,各方势力暗中较劲,我们必须谨慎应对。臣以为,可先对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加以安抚,让他们明白支持陛下的好处。对于那些顽固的反对势力,暗中调查,抓住他们的把柄,必要时给予致命一击。”
武媚娘微微点头,目光转向狄仁杰:“狄爱卿,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安抚?又如何调查?”
狄仁杰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可许以高位厚禄,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诉求。至于调查,臣可安排信得过的人手,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交往之人入手,寻找蛛丝马迹。”
另一位大臣张柬之接着说:“陛下,臣认为还需整顿军备,以防万一。如今边疆虽暂无战事,但国内局势复杂,若有乱党趁机起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兵力镇压。可先从京城周边的驻军开始整顿,加强训练,更新装备。”
武媚娘眉头微蹙:“那如何确保整顿军备之事不被察觉?”
张柬之回答道:“陛下,可假借演练之名,逐步加强军备。对外宣称是为了防范外敌入侵,对内则暗暗提升战斗力。”
这时,大臣李义府站出来说道:“陛下,称帝之事,还需在舆论上造势。让百姓们认为陛下称帝是顺应天命,是为了天下苍生。比如,制造一些祥瑞之兆,如黄河水清、麒麟现世等。再让一些文人墨客撰写文章,歌颂陛下的功德。”
武媚娘看向李义府:“李爱卿,那这祥瑞之兆如何制造得逼真?文章又当如何传播?”
李义府说道:“陛下,祥瑞之事,可安排亲信在特定的地点发现并上报。文章则可通过民间的传颂、茶楼酒肆的讲述来传播。”
大臣许敬宗也说道:“陛下,臣觉得还应当拉拢一些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他们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称帝之路会更加顺畅。可以通过联姻、赐予特权等方式拉拢他们。”
武媚娘点点头:“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此事必须秘密进行,不得走漏风声。一旦消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狄仁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自会小心行事。只是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还望陛下坚定信念,不为所动。”
武媚娘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朕心意已决,不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不会放弃称帝之念。众爱卿务必尽心尽力,助朕成就这千古伟业。”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后,武媚娘与大臣们又多次秘密商议,不断完善称帝的计划。
在一次私下的讨论中,武媚娘对狄仁杰说:“狄爱卿,朕近日总是忧心忡忡,担心计划会有疏漏。”
狄仁杰安慰道:“陛下宽心,臣等会反复斟酌,确保万无一失。况且,以陛下的智慧和决断,定能应对一切变数。”
武媚娘叹气道:“这一步踏出,便是没有回头之路。朕不仅要面对朝堂上的明枪暗箭,还要考虑百姓的反应。”
狄仁杰坚定地说:“陛下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称帝乃是顺应时势,百姓终会明白陛下的苦心。”
张柬之也说道:“陛下,臣等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成功。”
武媚娘微微颔首:“但愿如此。张爱卿,军备整顿之事进展如何?”
张柬之回道:“陛下,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新的将领已经选拔到位,士兵们的训练也日益加强。”
武媚娘满意地说:“甚好。李爱卿,那舆论造势可有成效?”
李义府赶忙答道:“陛下,民间已经开始流传关于陛下的祥瑞和功德之事,相信不久之后,便能形成大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筹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但与此同时,朝廷中的暗潮涌动也越来越激烈。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武媚娘观察着大臣们的神情,心中暗自思索。
身旁的宫女小莲轻声问道:“陛下,您可是有心事?”
武媚娘微微摇头:“只是在想这称帝之路,究竟还要经历多少波折。那些表面恭顺的大臣,不知心中到底作何想法。”
小莲宽慰道:“陛下洪福齐天,定能心想事成。”
武媚娘淡淡一笑:“但愿如此吧。若有朝一日朕能称帝,定要让这天下焕然一新。”
在另一次密谈中,许敬宗说道:“陛下,臣发现有几位大臣近日往来频繁,恐有密谋。”
武媚娘眼神一冷:“密切监视,若有异动,立刻禀报。”
许敬宗应道:“是,陛下。”
武媚娘又问:“世家大族那边可有回应?”
许敬宗道:“已有几家表示愿意支持陛下,但仍有一些在观望。”
武媚娘轻哼一声:“继续施压,让他们明白站错队的后果。”
就这样,在武媚娘的精心谋划和大臣们的全力协助下,称帝的前期筹备工作稳步推进,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