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尘正悠闲地躺在家中,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忽然,耳畔传来一声清脆的“叮咚”,如同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恭喜宿主化解南北榜危机,成功完成第40次任务。”
“获得奖励:媒体化。”
苏尘一愣,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媒体化?这是什么鬼?”
他下意识地打开系统说明,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逐渐揭开了这个神秘奖励的面纱。
原来,所谓“媒体化”,竟是掌控新闻媒体之大权,尤其是报纸、杂志这类在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
这让苏尘感到新奇又兴奋,这不就是后世的宣传口吗?
这要是运作好了,那可比十万雄兵厉害多了!
与此同时,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如同锦上添花,为这份喜悦再添一抹亮色。
“10次任务已满,系统再次给出特别奖励:周颠仙法。”
苏尘的眼睛瞬间瞪大,嘴巴微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周颠仙法?难道要进入仙朝了?”
这个奖励,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他反复思忖,渐渐明白了这个奖励的深意。
或许,这是系统在暗示着什么,又或许,这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变故埋下伏笔。
苏尘隐隐感觉到,老朱怕是时日无多了。
这周颠仙法,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让老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一丝慰藉,心满意足地离开。
毕竟,对于这位一手缔造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来说,长生不老,或许是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奢求。
想到这里,苏尘的心情变得有些复杂。
……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贸易衙门内,为这繁忙之地添了几分生机。
苏尘轻抿一口香茗,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他唤来心腹,低声吩咐:“去一趟礼部,将相关的文书取来。”
“是,大人。”心腹领命而去,步履匆匆。
苏尘则开始构思报纸的框架。
不多时,文书取回。
苏尘提笔蘸墨,笔走龙蛇,在洁白的纸张上写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明晚报》。
这四个字,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预示着一份崭新的、足以影响天下的舆论利器即将诞生。
衙门内,一众属吏屏息凝神,看着苏尘忙碌的身影。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大人,又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大明晚报》的内容,苏尘早已胸有成竹。
他决定以全国各地的建设成就为主,展现大明朝的繁荣昌盛。
而头版,自然要留给那位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陛下。
苏尘精心挑选了老朱的几件重要事迹,配以生动的画像,跃然纸上。
《皇上昨日视察宝源局,督促加紧赶制农具,以资春耕》,
这标题,既彰显了老朱对农事的重视,又体现了朝廷对百姓的关怀。
一切准备就绪,苏尘将第一期《大明晚报》交给了朱允熥。
“允熥,你亲自将这份报纸呈给皇上,务必让他老人家过目。”
朱允熥接过报纸,只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信任。
“安国公,我明白!”朱允熥躬身应道,转身离去。
奉天殿上,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老朱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而深沉。
朱允熥小心翼翼地将《大明晚报》呈上。
老朱接过报纸,目光缓缓扫过。
当他看到那幅自己勤政办公的画像时,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再往下看,《皇上昨日视察宝源局……》
这标题,这内容,都让老朱感到十分满意。
好像看到了天下百姓在自己的治理下,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景象。
老朱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容,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是喜欢。
突然,老朱放声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震慑人心。
哈哈哈!
“好!好!好!”老朱连赞三声,“允熥,这份报纸办得好!”
朱允熥心中一喜,连忙跪拜道:“皇上勤政爱民,自然要让天下人知晓……”
嗯嗯,
老朱点点头,
“允熥,从今往后,这报纸就由你负责。”
老朱目光如炬,语气坚定,“每天都要将朕的言论、行为刊登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在做什么,朕在想什么。”
“另外,”老朱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留出一块版面,专门刊发《大诰》,让百姓们都好好学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孙臣遵旨!”朱允熥再次叩首,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感激。
……
往后几天,朱允熥与苏尘携手,每日准时刊发《大明晚报》。
每一期,都特意留出显着位置刊载《大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百姓心中的律法天空。
而头版头条,则永远是老朱的身影与声音,或挥斥方遒,或谆谆教诲。
苏尘更从翰林院寻来几位妙笔生花的文士,润色那些文字。
笔墨间,老朱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能听到他那浑厚的嗓音在耳畔回响,感受到他那炽热的为民之心。
京城内外,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手捧报纸,议论纷纷,言语间充满了对老朱的敬仰与爱戴。
“瞧瞧,皇上昨儿个又去视察农田了,还亲自下地扶犁呢!”一位老农摩挲着报纸上的图片,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旁边一位茶客咂摸着嘴,感慨道:“这《大明晚报》办得好啊!让咱老百姓也能知道皇上每天都在忙些啥,心里头踏实!”
“可不是嘛!”另一位年轻书生模样的男子,放下手中茶盏,眉飞色舞地说:“我昨儿个还看到报上说,皇上为了让咱们能吃上便宜盐,连夜批阅奏章,跟那些盐商斗智斗勇呢!”
“哎呦,皇上真是为咱们操碎了心啊!”一位卖菜的大婶听了,忍不住抹了把眼角。
“你们说,这报纸是谁办的?真是办到咱老百姓心坎儿里去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好奇地问。
“听说是吴王殿下和安国公!”有人高声回答。
“哦?是他们啊!”众人恍然大悟,对苏尘和朱允熥更多了几分敬佩。
“吴王殿下和安国公真是好样的!有他们在,咱大明朝肯定能越来越好!”
“那是自然!有皇上掌舵,有吴王殿下和安国公辅佐,咱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各种各样的议论声在京城上空回荡,如同一曲赞歌,歌颂着老朱的功德,也寄托着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