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
宣政殿内,庄严肃穆。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倾洒在地面上,泛起斑驳光影。
殿中央,一列列考生正襟危坐,面色凝重而专注。他们紧握手中的毛笔,一字一步,抓住命运的缰绳,奋勇直前。
龙椅之上,皇帝威严端坐,目光缓缓扫视下面的考生,路过一人时,停留了——那是本次的会元。
王公大臣分列两侧,神色肃穆。
监考官员们迈着步伐,来回踱步于殿内。他们的表情认真,时刻守护着考试的公平公正。
他们的存在,为这场殿试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殿外,风声隐隐,似历史的低语,在欢迎创造它的能人志士。
钟声响起,考试结束,考生放下笔,站起身,整理桌子,有序地离开宣政殿。
几天后,宣政殿。
宣制官高声宣读:“乙酉年三月,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传胪官手捧金榜,开始高唱题名名单:
“第一甲第一名:苏染苍
第一甲第一名:苏染苍
第一甲第一名:苏染苍
第一甲第二名:君离阙
第一甲第二名:君离阙
第一甲第二名:君离阙
……”
传胪大典结束后,新科进士们会参与游街活动。
随着一声响亮的铜锣声,状元游街正式开始。
新科状元头戴金花乌纱帽,帽上的金花璀璨夺目,在阳光下熠熠闪烁。
身着崭新的状元服饰,大红袍鲜艳如血,用金丝银线绣着吉祥图案和云纹,尽显华贵。
腰间系着一条镶玉的腰带,玉质温润,色泽纯净。脚下蹬着黑色的厚底官靴,靴子的材质精良,做工考究。
由禁军侍卫开道,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新科进士们,端坐在马背上,身姿挺拔,神色庄重,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
街道两旁的店铺和民居也都张灯结彩,挂起了红色的灯笼和彩带,门窗上贴满了祝福的对联和剪纸。
游街的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人群中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看到头三名时,人群中的赞叹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今年的三鼎甲怎么都如此的俊?!”
“是啊是啊,没想到状元郎比探花郎更俊!”
“说明今年啊,这状元郎的才学,让陛下都不忍其成为探花!”
“……”
因此,今年对着状元郎抛掷鲜花和彩带的人更多了,花瓣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的,如同下起了一场花雨。
游街持续了数小时后,很快就到了琼林宴的时辰。
琼林苑内,亭台楼阁高耸林立,飞檐斗拱,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繁花似锦,争奇斗艳,芬芳四溢。
是以琼林宴,张灯结彩,华彩四溢。
新科进士们有的三两成群,谈笑风生,充满了对未来仕途的无限憧憬。有的则静静地伫立在一旁,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陛下到——”
“摄政王到——”
新科进士们以状元为首,依次站定,神情肃穆,对着云绥肆行稽首大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云绥肆:“平身。”
新科进士们:“谢陛下。”
起身后,动作整齐划一,态度恭敬诚恳,对着君随行拜揖礼:“摄政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君随点头回应。
云绥肆面色柔和:“大家不必多礼,今日的琼林宴就是为你们举办的,都放轻松些。”
苏染苍作为状元,自是主动回答:“多谢陛下。”
整个琼林宴热闹非凡,官员们穿梭其中,与新科进士们交谈,表达着对他们的祝贺与期望。
云绥肆坐于高堂之上,看着众人的欢声笑语,不由得开口:
“按照以往的惯例,状元郎通常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则为翰林院编修。二甲的进士可能会被内授为主事或外授为知州。
但是今年不同,你们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批进士,朝堂官位空缺不少,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因此,今年的官位安排,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话音刚落,宴会上的人都被这番话震了一下,不知作何反应。
衣袂微微拂动,“窸窣”之声响起,人们循着声音看去,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
‘他’坚定地走到宴会的正中央,恭敬的对着陛下行礼:
“陛下圣明,臣承蒙天恩,得以高中。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陛下刚才所言所法,是臣之幸。
是以臣愿远赴幽州,为陛下分忧,为身处幽州的百姓寻找生路。”
君离阙眼睁睁的看着好友上前,也不甘落后,起身,立于苏染苍身旁:
“陛下,臣自愿同苏兄共赴幽州,建设苦寒之地。”
云绥肆:“好!二位爱卿既有如此想法,朕自然会满足的。
即日起,你们二人同赴幽州,辅助当地太守,管理和发展好这等苦寒之地。
等朕出巡之时,朕要看到幽州的变化。”
苏染苍\/君离阙齐声道:“谢陛下成全。我们定当勤勉奋进,不负陛下之期望。”
人们这才回过神来,在感叹陛下圣明与魄力的同时,作出了自己的决策。
“陛下,臣愿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陛下,臣愿去……”
“陛下……”
“……”
新科进士们都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论是真情还是假意,此时此刻,他们都热血沸腾,一心只想做出一番成绩,意气风发。
兵部尚书看着这些一腔热血的新科进士们,眼中不禁浮现出了自己当初的豪情壮志,还有被腐败朝廷蹉跎岁月后的好友。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重新出现,那是他们年少的妄想。
想到陛下和王爷的开明,一咬牙,跪拜于此:
“陛下、王爷,臣有一个请求。”
云绥肆与君随对视一眼,饶有兴致的看着兵部尚书:“说。”
“陛下、王爷,臣坐到如今兵部尚书的位置,不是因为臣来自武将世家,更不是因为在军事上有天赋,而是因为臣通过科举,等到了陛下,得到了陛下的欣赏。
臣熬到了明君,侥幸能够实现年少时的鸿鹄之志。可是与臣同期科举的同窗,只是因为科举的落榜,而丧失了对于军事天赋的展现,郁郁而终。
先帝重文轻武,外族来犯时,大燕朝堂之上,除了王爷与臣,满朝文武官员啊,竟没有一人可带兵打仗,守卫我国疆土。
臣已经老了,朝堂之上,武将青黄不接,就怕有一天后继无人。
所以啊,陛下,可以用科举来产生文臣,那也可以用武举来产生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