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从清晨便开始在岭南镇各个村庄调研,脚步踏过了泥泞的小路,目光掠过破旧的校舍,心里渐渐沉重。几十年前的农村教育,他以为已经得到了改善,然而重生后亲眼所见的这一幕幕,还是让他难以平静。
他站在岭南小学的门口,看到几名衣衫褴褛的孩子,脸颊红肿,光着脚在土路上跑来跑去。教室里,桌椅破旧得不堪入目,几乎所有的课桌上都有深深的划痕,有些还掉了边角,露出尖利的木钉。窗户的玻璃破损了,临时用塑料袋糊上挡风。学生们蜷缩在厚衣服里,手冻得通红,还要时不时地搓搓手掌,才能翻动课本。
就在这时,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从教室里走出来,紧张地看着他,似乎对这位新来的“领导”充满好奇。一位年龄稍大的孩子拉着弟弟的手,小心翼翼地靠近。他的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脖子上围着一条已经发白的围巾,手里攥着一本几乎翻烂的教科书,低声问:“叔叔,您也是来看我们的课本的吗?”
李一凡一时语塞,努力压抑着心中的酸楚,蹲下身子温和地问道:“你们的课本不够用吗?”
男孩低下头,声音很轻地说道:“有时候……老师也没有新的书,我们只能轮流看……不过,这样也挺好,弟弟可以先听我讲,等书轮到他了,已经知道内容了。”他勉强地笑了笑,那笑容却让李一凡感到揪心。
李一凡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于是开始走访家长,试图劝说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他所到之处却接连碰壁。许多村民还保持着“读书无用”的旧观念,认为早早让孩子上工厂打工,比读书更“现实”。
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他看到一个男孩蹲在地上,手里捧着一本发黄的书,目光紧盯着书上的字,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书。李一凡走过去,轻轻问道:“你在看什么?”
男孩惊了一下,慌忙把书藏在身后,低声说道:“我……我在看爸爸给我的旧书。”
就在这时,男孩的父亲从屋里走出来,眼中带着几分不屑地打量李一凡,冷冷地说道:“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多干点活儿,能挣几个钱!现在人都进城打工,读书有什么前途?”
李一凡强忍怒气,耐心劝说道:“孩子的未来不能只看眼前的收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您看看,那些有出息的人,都是靠学习走出来的啊。”
然而,男孩的父亲却不为所动,冷笑道:“读书?还不是花钱的事!有钱还不如留着娶媳妇,干嘛浪费在书本上!”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男孩眼神黯淡,默默地低下头,抱紧怀里的书。李一凡轻轻叹了口气,摸着男孩的头,温柔地说:“好好读书,叔叔相信你可以走出大山的。”
走出院子时,他心里被一种无法抑制的情绪充满了:无数孩子的未来,竟被如此冷漠地掐断。他不禁想到重生前自己看到的巴勒斯坦儿童,他们同样贫苦、无依,而眼前这些孩子的命运是否会改变,竟要取决于一个短视的观念。李一凡暗暗发誓,无论多难,他都要让这些孩子的未来多一份希望。
李一凡在一位校长的推荐下,拜访了村里年纪最大的老师张老师。张老师已经年近六十,头发花白,手上满是裂纹,嘴角带着和蔼的微笑。他在这个乡村教书三十多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却从未放弃。
张老师请他坐下,端来一杯淡淡的茶水,微微笑道:“小李啊,我听说你是专门来做教育扶贫的,真是好事啊。其实,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想法,只要孩子们能多识几个字,学会些道理,将来有个好日子,我就满足了。”
李一凡听着,心中感动。他看到桌上摞着厚厚的作业本,显然张老师已经批改了很多。他试探性地问:“张老师,您有没有考虑过,让一些年轻教师来乡村支教?”
张老师叹了口气:“乡下条件差呀,小李。这些孩子,一年下来能有几个学会的?可是,我总觉得,少一个孩子上学,我就对不起他们。小李,你说的支教,如果真能让城里的老师来,我这把老骨头愿意一辈子教书。”
听到这番话,李一凡深受触动。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也更加坚定要通过支教、轮岗制度,逐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让这些孩子拥有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机会。
当支教计划正式启动后,第一批支教教师终于来到岭南小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生动的教学,眼神中满是惊奇和欢喜。
在一次课堂上,支教老师用投影仪放映了一段科普视频,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一个小男孩悄悄拽住李一凡的衣角,怯生生地问:“叔叔,长大以后,我也能学这些吗?”
李一凡俯下身来,握着孩子的小手,坚定地回答:“只要你肯努力读书,你能学到更多。”
孩子们的脸上露出希望的笑容,而李一凡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他在日记中写道:“教育的力量,在于让人看到希望。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这些孩子们,未来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贫困和无知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