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悄然迈进七月,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炽热的阳光如同火焰一般洒落在大地上,宣告着暑假的来临。
沈建珍也迎来了她期待已久的假期时光。学校里那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暂时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自由和轻松氛围的暑假。对于沈建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以尽情放松、享受快乐时光的美好时刻。
当然,更美好的,就是鸡的价格,终于上涨到了高点。因为年代久远,通讯也不便,至今,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了商机。反正来回跑着运鸡的摩托车,随处可见。
沈建珍和张红英两个人回到苏州,一起加入了贩鸡的大军。
赚大钱就指望这段时间了,错过这次,后悔一辈子。
吴小红在家里养的鸡卖了个好价格,一下子收入大几万,成天笑的合不拢嘴,老远就能听见她亢奋的笑声。
为了贩鸡,沈大林已经联系好了卡车,也联系好了货源。
别说整个鸭湾村了,整个青镇,都被带动起来养了很多鸡。
当然,现在没有那么多速生鸡,再加上每家每户就养个十几二十只,倒也不怕鸡价格回落之后大家失落。
吴小红远嫁鸭湾村,无牵无挂,备受欺凌。但是在他们老家,吴家也是一个极大的家族。镇上还有吴家的宗祠。一看,就是那种曾经的大官宅邸,也不知道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沈大林从看到鸡价上涨之初,一切如张红英预判的那样,就早早去过一趟苏北。沈大林不仅让他们自己多养鸡,还让岳父母,大舅子帮着收鸡,然后再交由卡车运回来。
沈建珍自出生以来,到长大成人,她前往外婆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仅仅只有区区两次而已。
小时候,每次去找小伙伴玩,“去外婆家了”,或者“刚刚从外婆家回来”,那都能让沈建珍一阵羡慕。
也不知道是不是补偿心理,沈建珍对少有的两次去外婆家经历,记忆犹新。
一次是尚在襁褓,一次是小学毕业。
在襁褓中不记事,小学毕业到现在,也已经有七年了。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少得可怜的拜访经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对外婆家那熟悉无比的认知和记忆。
也许是血脉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指引着她,让她即使时隔许久未去,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那条通往外婆家的道路。并且一路上都是那么的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只有进入村子,村庄里住户一排排的,她有点记不清外婆家是在第几排。
这边的地形跟苏南就有了很多差异。苏南分田,地。地势有高有低。
而苏北这边,一马平川。除了河,所有的土地连成一片,几乎是一样的平坦。
村民们一排排居住,住宅中间就是地。
所有的房子,都是门前田,屋后竹林,粪坑。
一模一样的布局,沈建珍挠了挠头。
很多村民捧着饭碗在外面吃饭,沈建珍想了想,上去问道:“这里是民勤村十组吗?”
正在吃饭的老头,筷子往前指了指,嘴里说着什么听不懂的话。
沈建珍点头致意:“好的,谢谢,我知道了。”
张红英问:“你能听懂苏北话?”
沈建珍摇摇头:“我听不懂。不过他能听懂我在说什么就行了。
我只记得去他们村的大路怎么走,还有,他们家在那一排的最东头。门前还有一口井,一个小灶房……”
按老头的指示,两个人又往前走了几排。沈建珍停住了:“这个老太太,我以前见过的。应该就是这一排了。”
张红英停下来看了看。一个穿着黑布褂子的老太太,又高又瘦,头发已经花白了。
也是抱着个碗,跌跌撞撞的往前走。
张红英看看老太太,又看看沈建珍。
看看沈建珍,又看看老太太。
沈建珍疑惑的问:“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看我?”
张红英迟疑的道:“我看这老太太,跟你还有点像。”
沈建珍仔细看了看,一拍额头:“那可不是见过吗!
这就是我外婆!”
张红英笑的前仰后合。
沈建珍嘀咕:“你要是只见过你外婆两次,你看到了也会认不出来的。”
笑归笑,还是怕闹乌龙。沈建珍扬声问道:“这是不是吴小刚家?我找民勤村十队的吴小刚!”
吴小刚是吴小红的哥哥。
老太太停了下来,嘴巴里嘀咕着什么。
老太太叽哩哇啦一顿喊,出来一堆人。
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跳出来:“我建珍姐,是不是我建珍姐?”说完还来拉张红英的手:“我二姑父的信里有我建珍姐的照片,我看过。”
张红英甩了甩小姑娘的手,手上全是黑斑。一看就是至少几个月没洗过手了:这就是见过建珍姐的照片?
我跟建珍长的会像吗?
沈建珍在边上笑了一气,才问:“你是吴爱华吧?”
“啊,”小姑娘愣了会,又跑过去拉沈建珍手:“嘿嘿,建珍姐。”
沈建珍确认了身份,才跟着去外婆家。
他们家的房子很小,又低又矮。正门进去是客厅,右侧是卧室。一家四口一起住着。左侧被隔断了,搭了半间屋子,沈建珍外公外婆住着。
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也是分家了。
沈建珍把带来的礼物放在了桌子上,等舅妈收进去了,才发现外婆跟舅舅家是分家的。沈建珍傻眼了。张红英拿出来五十块钱偷偷递给沈建珍:“给你外公外婆的孝敬钱。”
沈建珍把钱塞给外婆的时候,老太太直擦眼睛。
现在的农村,都很贫困。
但是苏南因为有很多乡镇企业,基本上已经脱贫。这边则还是靠土里刨食,日子过的艰难一些。
老太太从墙上拿下一个簸箕,叽里呱啦跟沈建珍说着什么。
沈建珍傻笑:“外婆,我听不懂。”
吴爱华过来:“我奶奶,你外婆问,你想不想吃嫩花生。”
沈建珍不知道什么叫嫩花生,张红英则是没见过土里的花生。
阳光烫人,微风轻拂着脸颊,让人在闷热中感受到一丝凉爽。两个人满心欢喜、兴致勃勃地跟随着外婆一同前往田间挖掘花生。
远远望去,那片花生地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垄垄整齐排列的花生植株长得郁郁葱葱,宛如一列列等待检阅的士兵般挺拔而有序。每一株花生都枝繁叶茂,翠绿的叶子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张红英看到那些花生植株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黄色花朵,有的已经凋谢,留下了一个个小小的果针。这些果针正在努力地向地下伸展。
“怎么看不到花生?”张红英以为花生是那些花结的果子,但是叶子底下压根没有。
外婆拔掉花生苗,扒开土垄。沙土里,孕育着一颗颗饱满的花生果实。
这边的土没什么粘性,更像是沙子。张红英用手捏了一把,非常干燥,颗粒感很重。轻轻一捏,沙土就从手指缝隙里流走了。
张红英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这边能种花生,是因为土质就不一样。这么疏松。
原来就连每个人脚下踩的土,都是不一样的。
鸭湾村的土,就很硬,很结实。一下雨,会变成泥浆。但是太阳一晒,就会变的很硬。
张红英那一惊一乍、大呼小叫的模样实在是有意思极了,把一旁的沈建珍给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好不容易止住笑后,沈建珍缓了口气,对着张红英认真地说道:“红英啊,你知道吗?咱们中国可大着呢,这土地啊,也是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比如说吧,有些地方的土可是黑色的哟,这种黑土那可是相当肥沃的,种啥都能长得又好又壮实;再看看那些黄土高坡地区呀,那里的土就是黄色的啦,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金黄;而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呢,土居然还是白色的呢!你猜猜这些白土能干什么用?告诉你吧,它们可以用来烧制精美的陶瓷哦;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地方的土竟然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远远看去,就像是大地被染上了一层红霞似的,美极啦!
而且,别看咱老家被称为鱼米之乡,实际上,东北黑土地上出产的大米,听说才是最好吃的。”
张红英被沈建珍说的心向神往:“我都想去看看!
什么黑土,黄土,红土,白土,我都想亲眼看看。
你到时候带我去好不好?”
粉天下的商标已经注册好了,沈建珍了解了张红英的远大志向,便答道:“好呀,忙完这摊子事,我们可以到处去看看。
你不是想做天下粉吗?
那我们就应该到处去看看,去尝尝。
中国太大了,用我们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走得完。
我从杂志上看到,各地都有着独具特色、令人垂涎欲滴的米粉。比如广西的螺蛳粉,以其独特的酸笋和浓郁的汤底而闻名;桂林米粉则凭借着爽滑细腻的口感与多样的配菜组合,成为了众多食客的心头好。
湖南地区,常德牛肉粉中的鲜嫩牛肉搭配劲道十足的米粉,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衡阳卤粉更是将卤水的醇厚滋味融入到一根根米粉之中,带来别样的味觉享受。
还有江西,南昌拌粉以其丰富的调料和巧妙的拌制手法,让米粉焕发出诱人的光彩;而炒粉则通过猛火快炒,赋予米粉焦香四溢的风味。
除此之外,四川的米粉也别具一格,无论是麻辣鲜香的口味还是多样的臊子选择,都能满足不同人的味蕾需求。此外,云南、贵州、海南、福建等地的米粉同样各具千秋,有的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有的善于运用特色香料营造出独特的味道氛围。这些地方的米粉如同璀璨星辰般点缀在中华美食的天空之上,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饮食画卷。
我们一路走过去,吃过去,学过去。
真正把天下粉汇聚一堂。”
张红英使劲点头,突然又想到:“我听说外国还有那个粉……”
“对,通心粉。”沈建珍舔舔嘴唇:“这个我也没吃过。
反正我们将来,要把天下粉一网打尽!”
“所以,为了将来能吃遍天下粉,我们要努力了。”张红英笑起来。
一个暑假过去,大家都收获满满。
本来沈大林以为要自己两头跑了,没想到张红英跟沈建珍也能跑来打下手。
贩鸡的收入,没有过年的时候贩鱼利润高。
毕竟鸡十块钱一斤是零售价格。他们不可能再掺进去做零售。
鸡的收购价是一块五,运回苏州,可以以六块五的价格批发给小贩。
但是过年的时候,鱼一卖就是几万斤,总销售量接近三十万斤。鸡就没有那么大销量了。一个档口,一天能卖四五十只鸡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片区,一天只能消耗掉三百到八百只鸡。
临近开学,沈建珍跟沈大林告辞:“阿爸,我要回学校了。去帮忙迎接新生。”
沈大林已经知道沈建珍打算跟张红英一起开店,也不小气,把她跟张红英一样看待,两个人一人分了一万块钱。
“贩鸡这个生意,消息是红英给的,但是其他的都是我操心的,资金也是我出的,我就给红英分百分之十。你也别嫌少。
阿珍这笔钱嘛,就当是我支持你去做生意了。
人嘛,不管什么,都是要试试看的。守在家里是没有出息的。”沈大林有钱了,豪气的很。
沈建珍还要劝他:“阿爸,你有钱了,别回家的时候,人家喊你搓麻将,一下子给人家掏光。”
沈大林瞪她一眼:“我有这样傻?”
张红英也笑,这父女俩的牌瘾,也是个谜。没钱的时候,恨不能泡在牌桌上,有钱了,对牌桌那都是远远躲开的。
“走了走了,我们赶紧回南京。
看看今年新生都怎么样,有没有帅哥美女。”沈建珍把自己的钱取出来,自己给自己汇款到南京开的存折里。
张红英也汇过去了,汇款费率1%,还好上限五十……要不光是汇款费用都让张红英肉疼。
“走吧,也去迎接我的……新生。”张红英给自己打气:“粉天下,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