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营的会议室里,暖黄的灯光倾洒而下,柔和地落在墙上悬挂的作战地图和铺在会议桌上的人员编制图表上。大鹏鸟、苏瑶与各连连长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表情严肃而专注,就9营的编制展开深入探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目前,9营总共不到400人,被编为4个飞行连,每个连约90人,剩余人员组成直属营部的特种任务小组,负责执行诸如敌后侦察、关键目标突袭等高难度任务。
每个飞行连内又细化为3个飞行小队,每个小队30人。其中,侦察小队配备轻巧灵活、侦察设备先进的飞行器,承担着战场态势感知、情报收集的重任,力求在战斗打响前就掌握敌人的一举一动;攻击小队装备火力强大的飞行器,武器包括导弹、机炮等,是9营在空中作战时的主要打击力量;支援小队则侧重于提供后勤保障与战场救援,携带医疗物资和维修设备,确保作战小队在执行任务时无后顾之忧。
这样编制的目的十分明确,旨在打造一支分工明确、协同作战能力强的空中作战力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战斗场景。在面对感染者的大规模进攻时,侦察小队提前预警,攻击小队迅速出击给予迎头痛击,支援小队则随时待命,保障攻击小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它的优点也显而易见。分工细化使得各小队成员能够专注于自身领域的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水平。侦察小队的成员对侦察设备的运用愈发娴熟,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获取精准情报;攻击小队通过反复演练战术动作,空中打击的命中率和效率大幅提高;支援小队在救援和后勤保障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救援速度和物资补给效率都有显着提升。同时,这种编制下的协同作战模式,增强了9营整体的战斗力,各小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如同精密机器上的齿轮,紧密咬合,高效运转。
然而,任何编制都并非完美无缺,9营的编制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分工过细,各小队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较高。在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可能会出现延误。比如在一次模拟战斗中,侦察小队发现了感染者的大规模集结,但由于与攻击小队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攻击行动延迟,险些让防线陷入危机。另外,这种编制对成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一旦某个关键岗位的成员受伤或牺牲,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替补,会对整个小队甚至全营的作战能力产生影响。
大鹏鸟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神情凝重地开口:“各位,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对现有编制的利弊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还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即将奔赴的战场形势复杂,很可能需要进行游击作战。游击作战讲究灵活机动、快速反应,这对我们现有的编制和作战模式是个不小的挑战。”
众人闻言,神色一凛,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一情况带来的影响。
一连长李明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走到编制图前,指着上面的小队划分说道:“营长,如果要进行游击作战,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弱化小队之间的绝对分工。每个小队都具备一定的侦察、攻击和支援能力,这样在执行任务时就能更加灵活,不需要依赖其他小队的配合,也能独立完成任务。”
二连长王悦点头表示赞同,补充道:“没错,而且我们可以将每个连的规模缩小一些,改为80人左右,分成4个作战小组,每组20人。这样小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会更加顺畅,在复杂地形中也能快速移动和展开行动。”
大鹏鸟微微颔首,眼神中透露出肯定:“王悦的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缩小作战单位,确实能提升灵活性和沟通效率,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不仅要在作战单位的规模和分工上做文章,更要从整体的作战体系去考虑。”
苏瑶沉思片刻后说道:“从思想工作角度看,这种调整可能会让战士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掌握更多技能。但同时也能提升大家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我们可以加强思想教育,让大家明白这种调整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时,三连长张宇提出:“营长,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临时指挥小组,从各连抽调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的成员组成。在执行游击作战任务时,这个小组能够根据实时战况,快速做出决策,调配各小组的行动,避免指挥混乱。”
四连长陈昊也发言道:“另外,我们还可以强化各小组之间的快速支援机制。配备专门的通讯设备,确保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附近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赶来支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新的编制方案。大鹏鸟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关键内容。他深知,编制的优化是提升9营战斗力的关键一步,关乎着未来战斗的胜负和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