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长月殿,瞧着一路跟在自己身后的崔阑,萧月卿不解道,“你跟着我作甚?”
崔阑蹭过来问,“殿下今日是不是很开心?”
“我们姐弟几个,能在母后跟前,承欢膝下,共享天伦,确实是值得开心的事。”萧月卿道。
崔阑委屈巴巴道,“那微臣呢?”
萧月卿:?
见萧月卿一脸不明所以,崔阑道,“殿下今日还亲了四皇子和五皇子。”
萧月卿一言难尽的样子,问道,“你几岁?璋儿和璟儿几岁?这么大个人了,还同两个孩子拈酸吃醋不成?”
“他们再小,也是男子。”崔阑振振有词。
萧月卿在榻上坐下来,勾了勾手指头道,“你过来。”
崔阑当即巴巴的凑上来,真是好一副狗腿样。
萧月卿捧着他的脸道,“让我好好瞧瞧,我们提督大人怎么样了?可别把人给委屈坏了。”
“殿下。”崔阑喊她。
萧月卿看着半蹲半跪在自己跟前,大狗狗一样的男人,心里柔软的不可思议。
凑到他眉心落下一吻,问,“这样可够了?”
“不够。”崔阑道。
“那这样呢?”萧月卿在他唇上落下一吻。
“也不够。”崔阑起身将人压倒在软榻上,吻了上去。
细细密密的吻铺天盖地落下来,两人气息交融,缠绵悱恻。
而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
萧承昭虽为新帝,但身为太子时监国时日不短,是以处理起政事来还算得心应手。先是把私盐案有关涉案人员命三司会审治罪,而后又召杜尹山等几位阁老、吏部尚书宋临等人商议拔擢可用之人,顶上江州及都转盐运使司一干空缺。
今科士子中许多人都感叹真是好运道!外放地方做官儿,在地方上官的手底下,原本且有得熬。如今许多原本的官员都被下狱问罪,岂不正是他们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加上这样的机会,是最容易施展抱负,干出成绩的,一群人当即干劲满满。
这也正是萧承昭想要的,为官阶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而那些不为百姓民生的油滑贪腐之辈,也该到了逐步替换清算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今科状元卢昶自请回云州做官。直言以自己之年龄,想造福乡里,为百姓做些实事,这些修书编撰、整理经史子集的活儿还是留给学富五车、阅历丰富的翰林院老大人们做。
云霁与卢昶一同求见的萧承昭,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请求陛下能让自己外放历练几年。
原本榜眼岑跃鳞看自己两位同年都自请外放了,也有些跃跃欲试,但被卢昶和云霁劝住了。三人在琼林宴后也算合得来的朋友。
一则岑跃鳞乃是家中独苗苗,二则他家本在京中直隶,且明年便要与老师之女完婚,怎可在此时外放?这外放做官,一年半载的可回不来。
再说“小神童”自小擅长读书做学问,翰林院其实是最适合他的地方,这么好的苗子,可不能过早进入官场遭受浸营。
经过萧承昭与几位阁老和吏部商议,最终决定卢昶外放回云州,授正六品通判之职,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了。按照惯例,进士一般授从六品至七品官职。
(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官员,如果知州不法,通判可以奏告朝廷。)
云国公身子还算硬朗,萧承昭便也同意了云霁外放之事,授予他江州盐运使司从六品运判之职。
(都转盐运使司的主要职责是管辖地方盐务。具体来说,他们负责食盐的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属地私盐案件的侦查和缉私考核等。)
萧月卿初时听说这个消息,难免有些惊讶,不过再一想,便觉得也无不可。
云霁自幼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盐课一事,获利之巨,普通人很难不动心,而以他之眼界,必然不会裹挟其中,其实是个不错的去处。
这一世,大家都走上了不同的路,她是,崔阑是,现在云霁也是。
谢书意搬到宁寿宫没两日便拟了章程出来,还叫了萧月卿来一同商议。
最终定下将离宁寿宫不远的宁安宫和泰康宫中间的隔墙拆除,两处宫室并做一处,众人按品级分配宫室。一来此处离宁寿宫相对较近,方便大家日后请安说话,二来这两处宫殿是相对宽敞的,也能让大家住的舒适些。
宫里一向没有秘密,况且这可是件好事,谢书意也没叫人刻意瞒着。于是听到了风声的有品级的十来位嫔妃,都赶紧过来宁寿宫拜见太后。
来了正巧见华鸾长公主也在太后宫里,自是好话一箩筐的往外倒。
“太后娘娘真是宽和,怪道这满身的福气享不尽。”
“是啊是啊,陛下仁孝,对我们这些旧人之事十分尽心。”
“还有长公主,皇家明珠,才貌双绝,如今姐弟同心,其利断金。”
“那不得是皇后娘娘教养的好,陛下和长公主是人中龙凤,自是不必多说,端看那四五皇子,现在教养的多好。”
萧月卿:后宫的女人是真的能说啊,大抵还是太过无聊。
众人:可劲儿夸就完了,这可是以后的衣食父母!别的不说,在座的大多是品级够不着在原先宫里设小厨房的,这回迁宫后,可算能吃上热饭热菜了!
而且,人多了好哇,总算能有人说说话、诉诉苦了,原先大家分宫而居,姑且算是半个有头有脸的主子贵人,也不好时常串门子去。
萧月卿出宁寿宫时,只觉脑袋都在嗡嗡回响。
还好方才与母后说了,今日便出宫回公主府去,方便明日去督促衙门的人给出宫的嫔妃们办理一应文书籍册。
而不管是有家人接纳的,还是自愿去往皇庄的,内心都十分感念陛下、长公主及太后。
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已做好届时受不住苦寒孤寂,自戕的准备了,不想还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一日。
此举在百姓官宦之间广为传扬,纷纷盛赞新帝是位仁孝明君。此法也被后世大邕历朝所沿用,更为史书所载。
自此,无论寻常百姓家,亦或高门大户,无需再担忧家中适龄女儿选秀入宫之事,就算入宫也能老有所依,运气好的,还有与家人团聚,共叙天伦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