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谣言蜚语未断,但萧逸尘和苏瑶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萧逸尘在朝堂上继续为推行改革而努力,他积极联络各方势力,试图说服更多人支持他的主张。
一日,萧逸尘邀请几位中立的大臣到府中商议。他诚恳地说道:“各位大人,如今朝廷的局势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若不进行改革,弊端将日益严重,终会危及我朝的稳定。我提出的改革方案,旨在整饬朝纲、充盈国库、改善民生,绝非为了一己私利。还望各位大人能以大局为重,助我一臂之力。”
一位大臣微微皱眉,说道:“萧大人,你的心意我们明白。但改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也有诸多顾虑。比如,你所提及的整顿吏治,这无疑会触动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他们必定会全力反对,到时候朝堂之上怕是会乱成一团。”
萧逸尘神色坚定地回答:“大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坚定改革的决心。若是任由这些贪腐官员继续为祸朝堂,朝廷才是真的危在旦夕。我们可以逐步推进改革,先从一些关键岗位入手,树立榜样,让大家看到改革的成效和好处,从而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大臣们听后,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较为年长的大臣缓缓说道:“萧大人,你的话有一定道理。我们且看看你的具体计划,若真的可行,我们愿意助你一试。”
萧逸尘大喜,连忙说道:“多谢各位大人!有了你们的支持,改革之路便多了几分希望。”
与此同时,苏瑶在义诊堂的善举也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人的看法。一些曾经对她心存疑虑的贵妇,在看到她不辞辛劳地为百姓治病后,也渐渐改变了态度。
一日,一位曾经参与过谣言传播的贵妇,在家人的劝说下,来到义诊堂。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苏瑶说:“苏姑娘,之前是我误会你了。我不该轻信那些谣言,还四处传播。今日特来向你道歉,也想为你的善举尽一份绵薄之力。”
苏瑶微笑着说:“夫人,您能来,我很开心。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只要大家能理解我的初衷,我便心满意足了。”
贵妇见苏瑶如此大度,心中更加敬佩,不仅捐赠了一笔财物,还表示愿意在贵妇圈中为苏瑶正名。
然而,萧逸尘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崇武的残余势力暗中勾结,试图破坏他的计划。他们在朝堂上故意拖延议事进程,在民间散布不实言论,煽动百姓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萧逸尘得知这些情况后,心中忧虑。他对苏瑶说:“瑶儿,如今改革的阻力比我想象的还要大。那些奸人不择手段,想要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苏瑶安慰道:“逸尘,不要灰心。我们一路走来,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不都一一克服了吗?他们越是这样,就越说明我们的改革触碰到了他们的要害。我们只要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改革的好处,他们的阴谋就不会得逞。”
为了应对这些困难,萧逸尘和苏瑶决定双管齐下。萧逸尘在朝堂上加强与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的合作,共同应对反对势力的刁难;苏瑶则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威望,组织一些有识之士,深入百姓中间,宣传改革的意义和好处,消除百姓的误解。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萧逸尘的改革方案再次遭到反对势力的强烈抨击。他们言辞激烈,甚至对萧逸尘进行人身攻击。
萧逸尘冷静地应对着,他拿出详细的数据和案例,有力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各位大人,请看这些数据。这是我们对各地吏治情况的调查,触目惊心啊!若不整顿,如何能让朝廷清明?再看这民生方面,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推行新的政策,如何能让他们安居乐业?我们不能因循守旧,眼睁睁地看着朝廷走向衰败。”
皇上在一旁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对萧逸尘的方案也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说道:“萧爱卿,你的方案朕会仔细斟酌。但改革之事,关乎重大,需谨慎行事。”
萧逸尘领命退下,他知道,虽然皇上没有立刻批准,但至少没有完全否定,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回到家中,萧逸尘疲惫地靠在椅子上。苏瑶走过来,轻轻地为他按摩着肩膀:“逸尘,你辛苦了。今天在朝堂上,你表现得很出色。我相信,皇上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萧逸尘握住苏瑶的手:“瑶儿,没有你在我身边支持我,我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有你,真好。”
在这风雨兼程的日子里,萧逸尘和苏瑶相互温暖,相互鼓励,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光,有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与担当,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的爱情在这艰难的环境中愈发深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着彼此前行的道路,也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温暖,直至岁月见证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书写出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