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所部士卒,基本沿着历山西面的赤霞岭与历山之间布下阵。(详见章末地图)
汉王军前后夹击,主攻中路,意图将赵辉军分割为两半。
朱高煦的战术目标是,先中路突破,将赵辉军分割为两段,然后吃掉西面赤霞岭一部,接着再彻底灭掉东面余部。
汉王军的刀牌手、长枪手,向着赵辉军的中路发起猛攻。
这时,赵辉的火器兵后撤了百步,终于重新整队完毕,然后调去支援后路,那里被汉王军包抄,压力十分巨大。
后路军依托山势列阵,汉王军所期望的快速突进没有成功——火器兵给后路军带来了强有力的火力输出。
“砰砰砰”,火绳枪连连开火,火绳枪的准头虽然堪忧,但齐射之下,就无所谓了。反正对面全是人,打到头还是打到脚,又有什么分别呢?
后路军以长枪手为中坚,火铳手在高地上齐射,汉王军如同割麦子一般被一茬茬地打倒。
正面战场,在朱高煦亲自督战之下,中路的赵辉军渐渐不支,往左右两翼缓缓后退。
左右两翼也不妙,在猛烈攻击之下,只得渐渐往赤霞岭与历山分别退去。
赵辉在历山上坐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再这样下去,前军就要被截为两段,十分凶险。
“没办法了,最后的老本也只能豁出去了。”赵辉心道,于是下令最后的预备队出击,填补中路的空隙。
这支预备队只有五百人,由五个百户率领,他们穿的布面甲甲片都是国立大铁厂最新出产的,坚固又有韧性。
布面甲听着好像挺脆皮的,但它其实只是以布为面,用布连接里面的甲片,这五百人穿的是最重的四十斤甲,是明军中妥妥的重甲。
这五百人还多是抽选的锦衣卫大汉将军,没办法,整个京营中,个头最高大的人都在将军营——按大汉将军的选拔标准,身高必须高于五尺三寸。这是明制尺寸,换算一下,就是最低身高一米七。
在这个小鬼子一米六就可以算巨汉的时代,将军营普遍都一米七以上,不招他们上战场招谁?
反正高低都是侄孙子的兵,姑爷爷偶尔拿来打打仗也是很合理的对吧?
他们手持斩马刀,排成阵列朝着中路杀去。
赵辉来之前,知道朱高煦的骑兵厉害,所以特意打造了这样一支重甲步兵,这个灵感来自于唐代的陌刀阵,不管是对付骑兵还是步兵,杀伤力都十分惊人。
这支重甲步兵杀入战团,只见寒光闪闪,斩马刀落下之处,不论所遇到的是刀枪或是甲胄,俱都斩为两段。
刀牌手在斩马刀前,几乎挡不住一刀,人甲俱碎。长枪兵就更不用说了,搅合在一起的长枪,一刀下去,几十杆枪全部没了枪头。然后他们只能拿着没有枪头捅不死人的长枪给赵辉的重甲步兵挠痒痒。
刚刚还渐渐支撑不住的中路,顿时如同来了主心骨,防线又渐渐稳固起来。
朱高煦气得蹦起来,急道:“包抄的呢,怎么还没打穿赵辉的阵型?”
朱恒安慰道:“已经在打了,殿下稍安勿躁。”
朱高煦很着急,迟迟打不穿赵辉的防线,他有种不安的感觉,他把朱恒扔在那坐镇中军,自己骑上马亲自往山后去。
“殿下,殿下不可啊!”朱恒急忙欲阻拦。
朱高煦一扬马鞭,怒道:“这点伤算得了什么,本王跟随太宗皇帝靖难受的伤比这重多了。”
朱高煦绝尘而去,留下朱恒自顾自喃喃道:“唉,那时候你还是个壮后生,现在哪能跟以前比。”
历山山后,战马嘶鸣,蹄声如雷。
汉王军的骑兵们开始缓缓加速,马蹄声逐渐汇成一股震人心魄的轰鸣。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着赵辉后军的步兵大阵席卷而去。
骑兵的长枪开始端平,朝着赵辉军步卒直直的撞去。
一百步。
八十步。
六十步。
“放!”随着百户的一声令下,火铳手们开火了。火光与硝烟中,前排的骑兵如同被割倒的麦子一样倒下,但更多的骑兵却穿过了弹幕,直指步兵方阵。
撞击的瞬间,天地仿佛都为之颤抖。
战马撞在步卒密密麻麻的长枪丛中,将一根根长枪撞断,战马去势不减,又撞上人群,将几个步卒撞飞之后,马儿这才轰隆一声倒地。
接着,是更多的骑兵撞了进来。
战马的嘶鸣与士卒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一轮冲锋过后,赵辉的军官们纷纷大声催促着。
“列阵!重新列阵!”将被冲散的步卒们又重新召集起来。
果然不一会儿,又一轮冲击又来了。
朱高煦在后面看着骑兵一轮轮地冲锋,一次次地将赵辉后路军的阵型给撞开来,可赵辉的步卒却又顽强地组织起了阵型。
朱高煦擎起铁枪,策马前行,高喊道:“我是汉王,将士们随我冲锋!”
越来越多的骑兵汇集到了他的将旗之下,隆隆马蹄声响起,汇合成一条巨龙。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他跟着父亲朱棣靖难,朱棣受伤打不动了,是他,率领着骑兵一次次对南军发起冲锋。
“凿穿!”朱高煦大喝着,端平了铁枪,撞入了赵辉的步卒之中。
赵辉闭上了眼睛,后路军兵马稀少,是经不住这么连番冲击的。
“传令偏厢车列阵,火铳手进车营内还击,各部逐渐向车营靠拢。”赵辉下令道。
朱高煦见赵辉军阵型终于松动,大喜,更加奋勇冲杀起来。
济南东面的官道上,赵辉派出的求援信使正在给朱勇汇报。
“启禀国公爷,赵都尉正被汉王围在历山,形势危急,请国公爷速速支援。”
朱勇思绪飞转,赵辉这可恶家伙,屡屡抢了诸军的风头,还勾引自己妹妹。
自己要不要稍微缓一缓,假汉王之手,灭了赵辉那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