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蒙古虽是部落统治制度,但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是有差距的。
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属于左翼,札萨克图汗部属于右翼。
这三个部落分管各自的领地。
其中要数札萨克图汗部实力最强。
老札萨克图汗过世之后,他的二儿子上位做了大汗。
然而右翼部落中有个首领不满新大汗的统治,于是叛乱杀掉了他。
老札萨克图汗的其他儿子没人能平叛,于是就请求左翼的土谢图汗部起兵平定叛乱。
新上任的土谢图汗自然欣然应允。
平叛的过程中,右翼部落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纷纷涌向左翼的土谢图汗部。
也有一小部分涌向了车臣汗部。
在叛乱平定之后,老札萨克图汗的五儿子继承了他哥哥的汗位,然后就要求土谢图汗归还战乱时流出的右翼子民。
不得不说他有些天真。
吃到嘴里的肉,怎么可能会有人再吐出来。
底下的大臣们又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胤礽却垂着眸沉思,
‘若孤记得不差,札萨克图汗很快就要派人来大清求援了。’
‘上辈子老头子也确实派了人去喀尔喀蒙古当说客,打着若是说和不成,就联络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打算以这两个部落的名义去讨伐土谢图部,实则却是想试探噶尔丹和土谢图汗的结盟究竟深入到哪一步了。’
‘可惜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札萨克图汗只想要大清出面说和,却并没有请求大清出兵讨伐土谢图汗的意思,因为他本来就吃够了土谢图汗的亏,怎么可能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更何况他的大汗之位本就是捡漏得来的,在右翼部落的统治甚至比不上他的哥哥稳固,若是与大清捆绑太甚,便会导致他的权威受到麾下之人的质疑,他的二哥是如何丢掉性命的,他可都亲眼目睹。’
利己是人的天性,若是与大清结盟有利,那札萨克图汗肯定会上赶着跟大清结盟,可利弊尚不明确的情况之下,札萨克图汗就会选择维稳。
若是没把握从土谢图汗那里要回自己的子民,那起码要保住现在的局面。
胤礽心底暗自摇头。
还是目光太短浅了些。
若是札萨克图汗通读华夏历史就会知道,华夏传承几千年,主动向外扩张的帝王其实很少,大多都是草原或者苦寒之地的民族来抢占中原腹地。
因为华夏占据的地盘无论是气候、地势还是作物出产,都很适合平民百姓生存,也足够自给自足。
而周边的那些地方对华夏的帝王来说,大多都是鸡肋。
作物不丰不说,管理还特别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只收岁供,还不用费劲去考虑如何治理那些堪称是“穷山恶水”的地方,简直不要太香。
胤礽心底接着碎碎念,
‘更好笑的是,札萨克图汗虽然没打算向大清借兵,却狐假虎威的拿出这点来吓唬土谢图汗,让老头子的盘算最终落了空不说,还吓得土谢图汗彻底与噶尔丹结了盟。’
胤礽眯起眼睛,想着老头子上辈子怒极摔杯的样子,唇角微勾,
‘这算不算是鸡飞蛋打?’
康熙听到这儿,蹙起眉头,他倒是没想到这新上任的札萨克图汗竟是这么优柔寡断的人。
竖子不足与谋!
康熙心中盘算着,既然胤礽说他的计策没什么用,札萨克图汗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的情况下,拉拢车臣汗这条路想必也失败了。
看来还是要再想出一个新的对策来。
与康熙料想得不错,车臣汗那条路上辈子也没能走通。
车臣汗属于典型的奸懒馋滑,土谢图汗在平定右翼叛乱的时候他啥力也没出,但流民涌向左翼的时候,他又沾了不少光。
尝到了甜头的车臣汗就打算再做一次渔翁。
可好事哪能次次轮得到他,土谢图汗跟噶尔丹彻底结盟后第一个灭的就是车臣汗部。
现在最简单的破局之法,就是以噶尔丹干涉大清附属国内政为由,直接出兵攻打准葛尔部。
可准噶尔部疆域辽阔,短时间的征战根本见不了成效。
而大清经历了连年战火,需要时间休养生息,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隔海观望。
遵循原有的历史进程,任由噶尔丹吞并喀尔喀蒙古,给大清留足喘息的时间。
等到噶尔丹彻底吞并喀尔喀蒙古,威胁到大清的疆域,那么大清出兵讨伐的理由就来了。
胤礽突然又想起了乾隆灭准噶尔的过程,心里有点作呕的同时,也存着几分认同
‘厄鲁特蒙古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流着反复无常的血,否则也不可能历经三朝才将噶尔丹彻底消灭,就是乌雅·兆惠灭族的手段太残忍了些。’
康熙闻言,不由的回过头看了胤礽一眼,灭准噶尔部竟用了那么长的时间吗?
还有——灭族?
准噶尔部的疆域并不小,哪怕地广人稀,厄鲁特蒙古人起码也得有百万之巨,居然全杀了吗?
连平民百姓和幼童都要屠戮殆尽的话,那他这个孙子的杀性未免太重了些……
他都能想象得到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大清屠戮噶尔丹的平民百姓了。
康熙心里头闪过无数念头,最后想到了胤禛。
若是将来继承大统的是老四,他的儿子之一就是灭了厄鲁特蒙古全族的人。
看来日后孙子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任重而道远啊……
康熙的视线又落到激烈争吵的众人身上,高士奇最终一甩袖子,恭敬地冲着康熙道,
“依微臣所见,就算噶尔丹是个威胁,可现在还不敢犯到大清边境,眼下大清最紧要的就是养精蓄锐,等到噶尔丹真敢来犯的那一天,大清兵强马壮,何惧之有?”
胤礽精准捕捉并,暗自点头,
‘这高士奇也确实有远见卓识,虽然喀尔喀和准葛尔日后会是大清的国土,但现在还不是吗?管这么多干什么?就让他打生打死,大清最好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失地!’
康熙闻言怔了怔,倒是他着相了。
他一直执着于噶尔丹会威胁到大清,可大清何惧威胁,准噶尔哪怕全民皆兵,都抵不上大清一个省的人口,有什么好怕的?
他敢挑衅,打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