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完了地后李昭便开始跟个仓鼠一样囤积粮食和各类物资,周边的几个镇上还有县城的粮铺被她跑了个遍。
除了粮食外,要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尽可能的囤多一些。
粮价一直在涨,她不能不急,就怕她心里那乱七八糟的猜测是真的。
除了粮食,还有木桶也陆陆续续的让人打了或者去买现成的买了不少,全都被她晚上偷偷的装了水放到了空间。
至于为什么不买大水缸,那完全是水缸比起木桶来说要贵的多。
陶制品需要烧制,这周边地界没有烧制的工厂,全都是走商从外地运过来卖的。
这东西算上路上的损耗和人工费,价格自然而然的就高了上去,一口大水缸得要几百文。
打个大木桶才几十文,反正空间的时间是静止的,放进去木头也不会腐坏,还是买木桶好了。
除了囤积粮食,她还去县城的几家书局去问过有没有地图卖。
但在安顺县这个小地方,几家书局问了一个遍,没有一家有卖的,其中一家书局的掌柜的说只有府城的大书局会有卖。
没有地图,这逃荒之路就艰难了。
李昭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到时候大不了顺着官道走一路问过去,到了府城买到地图再说。
干旱越来越严重,溪水的水位一直在降,如今降得都只剩个底了。
还好朱家有打一口井,这才方便了她囤水,不用去溪里和村里其它的几口井打水。
到了六月份时,村里的溪水终于见底了,村民们再也不能从这条一直赖以生存多年的溪中打到水。
要打水只能去村里的几口井,朱家住得远,除了张家会过来打水外,倒是没有人会跑过来,暂时还算清静。
但要是继续干下去,其它几口井的水不够用了,迟早会来朱家这边。
“娘,我刚刚路过张婆婆家听到他们在吵架。”大丫背着打来的猪草走到李昭身边小声说道。
“怎么吵起来了?”李昭皱了皱眉。
“今年地里旱得厉害,收成不好,种下去的麦子,收成可能都还不到往年的一半,在发愁交税的事情呢。娘,咱们今年田都卖掉了,交税怎么办啊?”大丫年纪不大,可操心的事却不少。
对于这些事情她心里其实都清楚,所以便暗暗着急。
“卖地的银钱还有你爹和奶奶留下来的银钱,足够咱们撑下去了,这个你不用操心。”
她囤积物资也就花掉了朱母第一次交给她的那三十两,后面的那些钱都没动过,都被她放在空间里。
一百多两银子,再加上那些首饰,就算李昭不想办法挣钱也够她们娘几个花用好些年了。
而且现在旱情如此严重,还不知道今年这税是怎么个交法呢。
“大丫,你去把你弟弟妹妹都叫来,我有话要说。”李昭看向她说道。
大丫答应下来,连忙去找在挖蚯蚓喂鸡的弟弟妹妹。
不一会儿三个小萝卜头就齐聚在了李昭面前,经过这几个月的调养,如今三个小孩早已不是她第一次见他们时的模样了。
养得胖乎壮实了许多,只是天天在外野,白倒是没白。
李昭的身体也养得差不多了,如今功夫一直在练着,也有了一定的防身的能力。
“大丫、三丫、四郎,这天要是再继续这么无休止的旱下去,咱们怕是得逃荒了。”李昭严肃的说道。
真要逃荒,她们这都是妇孺,那就是别人眼中的肥羊,她得在一切到来之前先教给他们一些防身的手段。
三丫与四郎懵懵懂懂,并不清楚逃荒这两个字有多沉重,只有大丫白了脸色。
“娘,咱们真的要逃吗?万一过段时间就下雨了呢?”大丫不安的问道。
“过一段时间就下雨这句话,村里人都念叨了几个月了,可等来的却是旱情一日比一日重。如今咱们清溪村还有水喝,不至于渴死人,可再这么继续旱下去,真等到一点水都没有的时候再逃那可就晚了。”李昭没有把她当成小孩对待,而是认真的与她说清其中利害。
九岁的小姑娘在现代时还是个不知事的小学生,但在古代,该明白的她其实都已经明白了。
环境不同,造就出了不同的人。
这段时间她在外囤粮跑了这么多个地方,也打听到了不少事情。
这次干旱不止是在她们这一块区域,受灾面积广达千里,有许多比她们这受灾更严重的地方是从去年就开始旱的,饿殍遍地,已经有很多人背井离乡开始逃荒。
她们这里受灾如今还不是很严重,但再拖下去怕也是一样的下场,要是那些逃荒的流民过来了这边,定会生乱。
而且当今的朝廷说是有派人赈灾,但是赈灾的粮食也不见在哪里,旱灾不比其它灾祸,没有水源就是有粮食也会死人。
所以只有逃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可是娘,咱们往哪逃啊?村里人都没逃呢,要不咱们再看看吧?”大丫长这么大连县城都没去过,她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也不敢踏出她认为的这个安全区域。
“往南边去,咱们这干旱,南边不会。”李昭说道。
等到时候先逃到府城,买了地图后便直接南下。
“大丫,你这孩子已经懂事了,我知道,你从我上次醒来后心里怕是一直存着疑问,我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