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垂花门的影子拉长成蜈蚣形状时,王守仁在藏书楼翻到了弘治二年的《余姚县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枯叶,叶脉纹路竟与铜镜裂痕惊人相似。当他用银针挑起枯叶,书页突然渗出暗红汁液,在\"水患\"条目下洇出个扭曲的\"镜\"字。
\"少爷,井水又浑了。\"侍女青梧端着铜盆立在廊下。少女始终保持着三步距离——自从王福暴毙,宅中仆役再不敢直视少爷怀中的古镜。盆中清水表面浮着细碎铜锈,仔细看去,那些锈迹正在聚合成两尾首尾相衔的阴阳鱼。
王守仁用银簪搅散图案,簪头突然传来金石相击之声。他俯身望去,盆底沉着片指甲盖大小的铜镜碎片,边缘沾着暗褐色污渍。正要伸手去捞,水面突然映出青梧的倒影——少女的脖颈正被无形之力缓缓扭向背后。
\"退后!\"王守仁厉喝声未落,青梧发间银簪已坠入铜盆。水面泛起涟漪的瞬间,少女突然踉跄着撞向廊柱,后颈赫然浮现五道青紫指痕。而铜盆中的碎片早已不翼而飞,只剩簪头残留的铜绿泛着幽幽冷光。
三更梆子响过七下,王守仁在书房摆开六枚铜钱。这是他第三次尝试用《周易》推演凶吉,可每当铜钱即将静止,案上铜镜就会发出蜂鸣。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镜面时,他惊觉那些蛛网状裂痕正在缓慢游移,如同活物般避开月华照耀之处。
\"形与影孰真?\"他在宣纸上写下这句话时,笔锋突然不受控地游走。狼毫在纸面拖出蚯蚓状的墨痕,待回过神,整张宣纸已布满指甲抓挠的痕迹。更诡异的是每道抓痕里都嵌着细碎的铜镜残片,在烛光下泛着尸斑似的青灰。
五更时分,王守仁被瓦当碎裂声惊醒。他握紧匕首冲出房门,却见中庭那株百年罗汉松正在月光下剧烈摇晃。树皮簌簌剥落处,数十个铜镜碎片从木质纹理中探出尖角。当他举起怀中铜镜对照时,镜中映出的树冠竟挂满绞索,每根绳索末端都悬着具仆役的尸体。
晨雾漫过石阶时,护院在松树下挖出个桐木匣子。匣内二十八枚铜钱排列成北斗状,每枚钱孔都穿着根缠绕成结的头发。王守仁认出这是祖父的手笔——铜钱上的\"成化通宝\"四字与镜框篆文出自同种笔法。当他试图取出铜钱时,所有发丝突然自行燃烧,灰烬在匣底拼出\"廿八归位\"的血字。
午后暴雨突至,王守仁在祠堂发现了更骇人的异变。历代先祖画像的衣袂无风自动,那些丝绸颜料竟在雨水潮气中融化流淌。当他举起铜镜照向祖父王伦的画像时,镜中老者突然眨了眨眼,从嘴角缓缓爬出只青铜色的蜈蚣。
\"少爷!东厢房...\"账房先生跌跌撞撞冲进祠堂,手中算盘珠子崩落满地。老人布满血丝的眼球几乎凸出眼眶:\"门窗...门窗的尺寸不对了!\"
王守仁抚过东厢房的门框时,指尖传来针刺般的寒意。昨日尚是七尺三寸高的紫檀木门,此刻竟缩成了六尺九寸。更可怕的是缩小的部分并非被截断,而是如同被无形之物啃食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举起铜镜照向门楣,镜中映出的房间布局赫然是三十年前的模样——那架本该在火灾中焚毁的婴戏图屏风,此刻正在镜中泛着磷火般的青光。
暮色降临时,王守仁在镜面发现了第一道新增的裂痕。这道斜贯阴阳鱼的裂纹里渗着铁锈味的水渍,当他用宣纸擦拭时,整张纸突然浮现出余姚县水系图——所有河道都改道成铜镜裂纹的形状,而王家祖宅的位置,正落在阴阳鱼相搏的节点上。
戌时三刻,西南角楼传来侍女的尖叫。王守仁赶到时,青梧正蜷缩在墙角发抖。少女面前的白墙上印着个清晰的水渍人形,看身形正是三日前溺毙的王福。当王守仁举起铜镜照向墙面时,镜中竟显出王福完整的尸身——老人肿胀的手指正从墙里伸出,指尖离青梧的咽喉仅有半寸之遥。
\"去取朱砂来!\"王守仁咬破指尖在墙面画下八卦,鲜血触到水渍的瞬间,整面墙突然渗出腥臭的黑水。镜中的王福发出无声的嘶吼,腐烂的眼窝里爬出无数铜镜碎片。待黑水流尽,墙面只余下个焦黑的卦象,而镜中的倒影里,青梧的脖颈已然浮现出淡青色指痕。
是夜,王守仁在《论衡》书页间夹入七枚铜钱。铜镜被他用浸过黑狗血的丝帛包裹,可每当更漏声起,帛布下就会传来指甲刮擦青铜的声响。子时暴雨最急时,他忽然看懂祖父临终前那个眼神——那不是嘱托,是深不见底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