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整个第二版全是贾芸的文章?”
“这小子反击了?若是正面驳斥或是与贾家翻脸可都不是好选择。”
“天时人口论?”
隆正帝一开始看到贾芸文章时,眉头顿时紧皱起来。
他担心贾芸沉不住气。
哪怕是对贾芸有些失望,但隆正帝还是认可贾芸是个人才。
将来可能还会有惊喜。
隆正帝的性格,一般人很难被他赏识和认可。
贾芸算半个。
要不是认可了贾芸的能力,隆正帝在上次不可能赏赐那么多东西。
了解隆正帝的人知道,能被他认可一半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了。
“原来王朝变迁,是和天时有关?”
“来人,来人!”
刚看了一半,隆正帝的面色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严峻!
陶炳吉关注的是论据是不是真实,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还有布局失败的苦涩。
对隆正帝来说……
他最关心的是大周王朝!
如果贾芸的天时论是真的……隆正帝迫切的需要知道现在的天时资料是否正确!
戴权等太监急步入内。
“派人到钦天监,传钦天监的人过来!”
“对了!他们过来之时,要他们带历朝的天文志过来!”
“还有,令户部的人将唐,宋,元,明的人口黄册记录,给朕带过来!”
“传贾芸……不,暂且不要传他,先等等,嗯,朕不能太冲动……”
强烈的刺激之下,隆正帝恨不得把贾芸立刻拖过来当面询问细节!
但上次王朝周期论之后的遭遇,还是使隆正帝又迅速冷静了下来。
这又是一个契机,这一次得抓住了!
……
半个时辰不到,钦天监与户部的一位侍郎先后赶到宫中。
途中,他们已经看了报纸,并且有针对性的翻阅资料。
所有人都是满脸的震撼!
书局日报和贾芸被针对,打压的事,他们当然知道。
并且也知道幕后有重臣出手。
王朝周期论之后,贾芸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在很多普通官员的眼里,贾芸已经没有机会了。
注定会声名狼藉,甚至书局和报纸被查封,家产抄没,人被流放。
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的结果了。
他得罪的可是成批的文官重臣,都是大佬级的存在。
结果……
贾芸又写了篇新文章。
看似随意的还手一击。
只要是看完天时人口论的人都明白,韦期逸完了。
这个青年御史一败涂地!
韦期逸注定要被打上阴谋,嫉妒,狭隘,无知,迂腐等各种标签。
此后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丑角式的人物。
是大贤贾芸,大文豪贾芸前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被贾芸轻轻一脚就踢飞出去,不知落到哪个阴暗的角落里去了!
“臣等见过皇帝陛下……”
“免礼,平身!”
短短时间,隆正帝的双眼中已经布满血丝。
天时人口论给他的冲击要远大于王朝周期论。
毕竟王朝周期论只是归纳总结出了王朝新兴,守成,覆亡的曲线。
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而且是宏大叙事,只要稍微用心都有可能总结出来。
只是乍看之下,令人触目惊心而已。
但天时人口论完全不同……
这是从完全另外一个角度,相当专业的阐述了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甚至是好几个王朝一直在衰落或是无法持久的原因。
而人口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贾芸阐述了前明在内的诸多王朝,由治而乱的主要原因。
天时占三成,人和占两成,人口居然占五成!
人太多,矛盾便多,治理更难,耕地变少,收成变少,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没有变化和提升之前,人口越多,压力越大。
一次次的王朝颠覆,大体上就是和这三点有关。
所谓的政治人和,在贾芸提出的三点中,居然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其实很多帝王都很普通,只是督促臣下做了一点应做的事。
如果是在王朝中后期,矛盾累积,人口增长,压力增大的时候,这一类的帝王做的事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王朝只会继续积贫积弱。
徒劳无功的挣扎罢了。
而如果是王朝之初,天下初定,所谓户口减半的时候……
稍微正常点的帝王都能成为一代名君。
所谓的天人感应,以仁德治国而天下大治,揭开面纱之后,真相就是如此。
“不要多礼了!”
隆正帝厉声道:“钦天监,有结果吗?”
此时隆正帝身旁是三位皇子,还有忠顺王等几位宗王。
所有人都是神色凝重,看向这几个钦天监的官员。
“回奏陛下,似乎,似乎是有点道理。”
钦天监正移步向前,手中是抄录的历朝的天文记录。
史料记录,西周之前一直到春秋时期,中原曾有犀牛,大象。
不仅有,数量还很多。
当时的军队主要是披戴皮甲,原材料就是野牛和犀牛。
陕北曾经是原始森林。
到秦汉时,剧烈的天气变化下,几百年间,北方的大型野生动物几乎灭绝。
这里头有人为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自然因素。
毕竟当时的人口数量不多,对野生动物很难做到彻底灭绝。
接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北方气候的记录,与两汉气候记录对比,也是证明了小冰期的存在。
北宋曾设司竹监,因为北方有大量竹林。
靖康时裁撤,因为野竹因为天寒而死光。
短短百年间,北宋初到末期,小冰期的发展导致气候剧烈变化。
最后就是前明万历之后,一直到大周太宗年间。
气候从极度恶劣,变成了逐渐风调雨顺。
这种变化,在之前是被归结到皇帝的仁政上。
或是虚无缥缈的气运之上。
在看过贾芸的天时论之后,结合这些资料,各种细节都证明了小冰期之说的正确性。
谎言不会伤害人。
真相才是快刀。
隆正帝和宗王们都是面色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