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番话后,陆寻见母亲似乎仍有些忐忑不安,心中不禁一软,连忙又接着补充说道:“娘,您放心吧!这些提亲所需的礼品,您无需太过节省,只管按照最好的标准来操办就行了,咱家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姑娘不是?”
待到将村长和族长好生送出门外之后,陆寻便急匆匆赶回了家中。
刚进家门,他便看见父母正坐在堂屋里等着自己。
陆寻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将家中银子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向父母说了出来。
听完儿子的讲述,袁氏的嘴唇微微颤动着,好几次想要开口说话,最终还是没能把那些到了嘴边的话语说出口。
她只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发烫,之前还对沈家颇有微词,如今这未过门的沈姑娘不仅大方地给了这么多银子,还特意为陆寻找来了名师教授功课,如此种种,叫她如何还有脸面再去说沈家的不好?
一旁的陆父也是面露尴尬之色,只见他轻轻地咳嗽了一声,然后缓缓地说道:“儿啊,像这般知书达理的好姑娘,你日后可万万不能辜负了人家呀!等你娘这两天把礼物都准备妥当之后,就赶紧去给你提亲。不过……”
说到这里,陆父稍稍顿了一顿,接着对花氏继续说道:“他娘,光靠我们自家人不太稳妥,依我看,还得到镇上去专门请一个经验丰富的媒人一同前往才行。一来,这媒人知晓各种礼节规矩,可以避免我们在提亲的过程中出现失礼之处;二来,有个中间人从中周旋调和,事情也能进展得更为顺利一些。”
“行,我明天一早就去镇上找人帮忙,一定会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袁氏满口应承下来。
一想到自己即将与那样有实力的亲家结亲,袁氏便情不自禁地开始在心中勾勒起儿子飞黄腾达的美好画面。
仿佛看到儿子身着华服,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街……光是这样想想,袁氏就觉得心满意足,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连着几天都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透,袁氏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梳洗打扮一番,然后匆匆赶往镇上。
一路上,她脚步轻快,心情愉悦,满心想着一定要找到最靠谱的媒人来促成这桩美事。
到了镇上后,袁氏四处打听,终于得知有一位名叫张婆的媒人在当地口碑极佳。
据说这位张婆已经从事说媒工作二十多个年头,经她撮合而成的夫妻无一不是恩恩爱爱、幸福美满,因此她所要求的喜钱自然也要比其他媒人高出许多。
但对于那些稍微有些实力的人家来说,只要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这点钱又算得上什么呢?
袁氏来到张婆家中,只见屋内布置得井井有条,墙上挂满了红绸缎和鸳鸯戏水图,显得格外喜庆。
见到袁氏前来,张婆热情地迎上前去,请她坐下喝茶,并详细询问了袁氏过来的原因。
袁氏将自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婆,并且着重强调了亲家的雄厚实力和良好声誉。
张婆听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尽力为她促成这段婚事。
事成之后,袁氏需要支付给张婆五两银子作为谢媒之礼。
虽然这笔钱数目不菲,袁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在她看来,只要能让儿子娶到称心如意的媳妇,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婆接下就跟袁氏讲定亲相关流程,陪着袁氏购买提亲所需礼物,还亲自到陆家看看有哪些需要置办的东西。
陆寻给了袁氏四两银子,拿到这笔巨款之后,一向节俭的花氏也变得慷慨起来。
多亏了张婆的细心提点,袁氏很快便将家中所缺之物列成清单,并逐一置办齐全。
大到家具摆设,小到针头线脑,无一遗漏。
看着焕然一新、井井有条的家,袁氏心中满是欢喜和满足。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已进入梦乡,袁氏却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她轻轻地推醒身旁熟睡的陆老二,压低声音嘀咕:“当家的,你说这钱花得是不是挺值当啊?要是没有这些银子,就凭咱乡下提亲这点薄礼,那不得让人笑掉大牙呀!”
陆老二迷迷糊糊地应道:“嗯……寻儿给你的银子,你尽管用就是了,千万别节省着。要买就挑最好的买,反正他之前跟我说过,他那儿还留着呢。”
听到这话,袁氏忍不住叹了口气:“唉,老头子,不知道为啥,我这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好像咱们是在卖儿子似的……”
陆老二猛地坐起身来,没好气地说道:“哼!你快别胡思乱想了,哪家会像沈家这样拿出这么多钱去买个人回来啊?沈姑娘这孩子孝顺懂事,知道咱家不容易,这才主动拿钱出来帮衬的。你可别不知好歹,再瞎琢磨那些有的没的!”
说完,陆老二又重重地躺回床上,不一会儿便传来阵阵呼噜声。
袁氏则望着黑漆漆的屋顶,久久无法入睡……
经过数日不间断地忙碌,袁氏总算是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得妥妥当当。
到了该前往沈家登门提亲的日子。
这天清晨,天色刚刚破晓,陆寻便精神抖擞地驾驶着那辆崭新的马车,车上坐着袁氏和张婆。
马蹄声响彻在空旷的道路上,他们一路疾驰,朝着向家村的方向奔去。
就这样日夜兼程地赶了整整两天的路程,他们终于抵达了衡阳县城。
陆寻不敢有丝毫耽搁,找了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客栈安置下来,计划第二天一大早就起身前往沈家提亲。
早在出发前两日,陆寻就已经安排人手快马加鞭地给沈蕸音送去了信件,详细说明了自己预计到达的日期,以便让沈家有所准备。
得知这个消息后,沈家人也早早地从潭州赶回了向家村,等待着陆寻的到来。
次日,天气晴好
陆寻熟练地驾驭着马车,迎着朝阳,飞快地向着向家村驶去。
当马车刚刚行至村口时,眼尖的村民立刻发现了陆寻的身影,随即便有人急匆匆地跑到沈家通风报信。
村里的人们大多都认得陆寻,也都清楚他此次前来的目的正是为了向沈家姑娘提亲,纷纷跟着陆寻一同走向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