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州宁大人在桐州军叛变后,非常“为难”地、“半推半就半强迫”地也从了黄州。因为宁大人一直以来官声不错,甚至还有当地人硬找借口说他是不忍心百姓遭难。
很快便有人打脸这种无耻的说法,原本朝廷要打的是黄州,现在桐州成了黄州的第一道防线,这分明是害桐州人啊。宁大人有铁腕抓了一批人,好好说你们不听,给你伪装下温和你们不要,咱们就直接上手段吧,撕掉了那层温和的面纱。
朝廷考虑到梧州军和桐州军以往的关系过密,派通州军做了前锋主力,冲击桐州城。这种打法和雁州保卫战不同,因为城里的百姓也是大梁人,所以打起来格外慢。
就是叛军也都选在了狂野处交战,桐州和黄州的百姓太多了,谁都不愿意担此恶名。虽然明知道迟早会走到那一步,但现在还不到时候。
津东水师的胡将军接到了一封密旨,让他加强津东沿海负责的巡逻工作,一旦发现不明人士登岸,可以直接斩杀。皇帝的担心并不多余,之后的几年胡将军在津东沿海强杀的上岸兵匪,人数可谓众多。
当年一起训练的新兵们,如今有的是朝廷军,有的成了叛军,个中滋味不是普通人能感受的。当然普通人,也看不到战场上的风云变化,他们对于战局的把握来自口口相传,来自奔波在路上的难民。
朝廷军占上风的时候,桐州方向出来的难民就多,反之难民数量锐减。甚至有些市井之人,专门做起了这等传递消息的生意,但很快他们便被大梁朝的晋王抢走了生意。
就像傅先生临走时的忠告一样,赵翰武无法给晋王提出政治上的建议,但把握风向这种事确实每个商家都会做的。当赵瀚文听说有市井之人传递消息挣钱时,他便向晋王进言这样有问题。开始的时候,这些人确实是传递消息赚钱,但到了后期有可能就会收了叛军的钱,鼓吹叛军的优势。
晋王倒是没说出杀了便是这样豪气冲天的傻话,实际上这些人一旦开始就不能明着处理他们了。赵瀚文趁机进言,不如由衙门定期将战况抄在各个州城衙门外的告示板上,免费看。而且写的时候,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要客观,还可以写点特别的事,时间久了,百姓自然更信任官府。
“瀚文啊,你为本王的打算,本王都看在眼里。”晋王心动了,但是在他进宫促成这件事之前,还得先看看赵瀚文的意愿。
“小人愿意为朝廷赴汤蹈火。”善解人意的赵瀚文,看懂了晋王的意思,当即跪倒在地。
“好,这次本王不会让你白做,总要给你讨个做这事的身份来。”晋王站起身来,命人备车趁着宫门还没上锁前,进宫去了。
当晚,宫中圣旨传到赵家,赵瀚文也是有身份的人了,六品宣传史,这起点可不比状元差什么了。不过说酸话的人虽然多,但这官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人家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就在宫殿里摆着呢,那钱别说他们没有,就是有也舍不得给皇帝买个喝酒的摆件。
圣旨里说了,赵瀚文的想法很好,陛下觉得这事需要到离战场近的地方做更合适,即日启程吧。赵瀚文拜别晋王,给尚嘉文送了个帖子后,带着赵翰武再次离开京城。
看过赵瀚文的帖子,尚嘉文关门苦读起来,都是花了钱的人,自己怎么就还得考试呢。
“公子,人家赵公子一个人就花了这个数。咱家花的没人多不说,除了您还有其他几个公子呢,大概是不够分。”贴身随从还没说完,就被尚嘉文用一碗茶砸出了书房。
宣传史赵瀚文就职后,定期去衙门门口看告示板成了各地老百姓每日固定的活动安排。不识字的也不着急,衙门安排了人固定时间给大家读,按着时间去就行。有钱人家,自然有管事抄下来,送回去慢慢品鉴,不必和众人挤在一处。
“大少爷写得可真好,我看完都哭了。”卢云拿着今天的看板内容,到了赵夫人院子里。
“今个被你截胡了?”赵夫人看了看卢云红肿的眼睛,倒像是真哭过。
“卢妹妹今日早就守在门边了,就想着她也来送一次这东西。”一个年老的姨娘开口打趣。现在外面打仗,哪里有自家安全。
“快接过读一读。”赵夫人让身边丫鬟,照着读读今天是什么内容。
赵夫人身边大丫鬟自然是识字的,接过卢云手中的手抄纸后,快速看了一遍后,切换到了说书先生模式,开始了她的表演。
十九日傍晚,通州军先锋营和桐州军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此次交锋中,通州军十五人受伤,对方损伤不下二十人。桐州军撤离后,依然在战场上的通州先锋营几位新兵却久久不愿意离去。
身为宣传史的我,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什么不肯离开,却不曾想这里面竟然还有其他的故事。
新兵崔某说桐州军里有他们认识的人,他们都是一起入伍当兵的朋友。在军营里一起生活了半年之久,虽不是挚友,但也是聊过很多糗事的朋友。
没想到啊,没想到,就因为演习的时候他们被分在了两个组里,如今在战场上竟成了生死对手。我们不愿和曾经的朋友为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会分配到叛军那里,应该给他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这时,其他新兵也围了过来,说自己愿意为对面的新兵证明,他们在新兵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桐州军会成为叛军。
注:新兵演习分红衫和白衫两方,新兵分配时白衫入桐州军、红衫入桐州军。
再注:关于此事,本官已经写好了奏折,并上报朝廷。希望叛军能够释放被胁迫的红衫军,他们还都是孩子。
赵夫人扑哧一下笑出了声,这哪是赵瀚文写的啊,分明是那个闹鬼的老二写的。但是其他姨娘们都被最后那句他们还是个孩子啊打动,各个感动不已。
此时能和赵夫人共鸣的人,有且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拿手帕遮着脸的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