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低头没说话,她想说这事是一个愿打愿挨,但她的年纪要是说出这个话,怕是得请道士上门念几句了。
卢云也就是自己说说,李澄还是孩子呢,能说出什么来。说完这个,她让红叶准备了做针线活的东西,打算自己教李澄如何裁衣制衣。
“姨母,要教我做衣服?”李澄有些诧异,上辈子好像没教过这个。
“你娘今天有句话说得对,你不能只学认字,裁衣制衣学会了,日后也是门生计。”
中秋后没几天,赵老爷就带人进京里去看大少爷了。此时府里只有赵夫人和姨娘们,正是无事的时候,卢云盘算着这正是教李澄的好时机。
在学业上靠作弊赢了个聪慧评价的李澄,没用上两三日就在赵家出名了。无他,实在是因为她女红不开窍,卢云除了在赵夫人面前都挂不住笑了。
“你们几个别光笑她,妙娘你女红最好,去帮她教教。”赵夫人端着茶,听下面姨娘们互相打趣,也来了兴趣。李澄看上去可不是个笨孩子,编草叶子编的也很好,还能就学不会女红?
不光赵夫人不信,妙姨娘也不信,学不会难点的刺绣,难道做个里面穿的衣服还能学不会?信心满满的妙姨娘,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去了卢云那里。
“这线往左挑,左边,左边,不是右边,不是上边,也不是下边!”妙姨娘被李澄上了一课,人不能太想当然,李澄她真是不那块料。
妙姨娘在赵夫人面前夸下了海口,自然不会轻易退缩。上午李澄读书认字,她中午吃完饭就带人去卢云那等着,后来又说可能是卢云屋子光线不行,让人直接天天等在女先生那,中午就把李澄接到自己那边去学。
爱凑热闹,平日里喜欢钻研厨艺的红姨娘不知怎么想的,有一天当着众人面去跟赵夫人请缨,说既然李澄女红学不明白了,不如跟她学学厨艺吧。
赵夫人听了后,点头同意。卢云自然也乐意,她本意就是让李澄多学点生活技能,现在有厨艺好的愿意教,这是好事啊。妙姨娘可就不乐意了,说李澄只是开窍慢,等自己把她领进门了,那就突飞猛进了。这话不但红姨娘不信,就是李澄的亲姨母卢云也不敢信。
“那你们自己排个时间,要是澄儿愿意学,就都试试。”赵夫人对待完全弱势的姨娘们,一向随和。而且,她认为要是大儿子让她照顾的女孩,以后也学会了这些,他大儿子的好友是不是也能多喜欢这外室养的姑娘几分。
姨娘们打了鸡血,李澄苦不堪言。这学习强度,你们就是培养个女丞相也培养出来了啊。女红她左右不分,做菜时她的适量和红姨娘的适量也不一样,好在她深知养生的重要性,做出来的菜顶多是淡而无味,而不是齁得必须倒掉的程度。
“姨母,这是红姨让我带回来的。”这一日李澄走在前,后面红姨娘的丫鬟捧着一碗汤跟了进来。
“卢姨娘,我们姨娘问您这有没有调料,没有的话可以去厨房拿一些。”丫鬟把汤放在桌子上后,笑着问卢云。
“费心了,我这有。”卢云看向那清如水的鱼汤,一脸惆怅地看向李澄。这孩子不舍得放油,不舍得放盐,怎么连葱叶子都只放了一两段啊。
李澄要是知道卢云是怎么想的,高低也要为自己辩驳两句。她自然是知道做鱼汤要放油煎一煎鱼的,可是卢云后来病重的时候,医生说那病和她往日饮食太过油腻,还有口重有关系。红姨娘早在做鱼汤之前便告诉了她,今日的汤是要给卢云的,所以她才少放了点油,谁知道矫枉过正,就成了清汤鱼了。
红叶在卢云和李澄的双重不同要求下,抖着手给汤里加了点盐,又撒了点胡椒,卢云点头这汤终于是能喝进去了。
“你这做菜上,倒是比女红多了点天赋。”卢云一边喝汤,一边鼓励李澄不要放弃,继续追求厨艺上的突破。
“那以后姨母的汤,都交给我了。”李澄眼睛亮闪闪的,一脸的斗志。
“那姨母可太高兴了。”喝汤如喝水的卢云,咬牙点头。
李展他爹给李展留下的唯一产业就是一个二手书店,这年头书值钱,在镇上他家的二手书店基本就足够用了,因此他一直觉得自己家有文人的基因。奈何他自小读书,除了把家中积蓄花了个七七八八,并没有什么其他成果,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李鸿的身上。
现在搭上了赵家的大船后,李展有心将二手书店开到城里,一是方便管理,二也是为了多点收入。当朝并不禁止商人后代读书当官,且他总觉得开书店和其他生意不同,自然是能做多大就做多大。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李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没钱。李家那边亲戚不剩几个,他自然是借不来钱。卢巧只有卢云一个姐姐,恰巧这位姐姐是有点钱的,于是他们夫妻把借钱的主意打到了卢云身上。
上辈子也有过这事,当时卢云身体不好,无暇考虑太多直接借钱了事。直到病故也就是刚刚收回了本金,然后这本金又在她身亡后,被赵夫人给了她的妹妹,也就是又回了卢巧手中。
现在情况不同,卢云听说卢巧借钱开店,难免想得就多了一点。卢云和红叶闲聊的时候,李澄看似无意的几个天真问题,给卢云带来了新启发。现在府里做主的是夫人,自然短不了她的东西,以后要是少夫人管事呢,谁能保证她们这些过气姨娘还能过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卢云知道自己的身份,有了想法后第一时间去找了赵夫人,请她给自己指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