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太阳,还是热烈,唐瑜两人翻完大豆,就回了知青点。
回到了知青点,就有些不想出去了。
然后唐瑜就决定先去躺一会。躺在炕上时,想想自己这两世都是做牛马,也是挺悲哀的,在后世上班做牛马是精神上的疲累,在这个时代做牛马,完全就是体力上的疲累。
这一世,她一定要找一条,没这么牛马的活法。但是这两年应该是没有办法的。
对于真实的七十年代,唐瑜是不了解的,她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完全来自小说,结合原身的记忆,这年头,就算是这张爱华这样的有钱小姐,都要下乡当知青干活,她就更没有办法逃脱干活的命运了。
只能期待过几年,放开自由经济后,找一个不那么辛苦的事情做一做,然后等赚到第一桶金后,就去买股票、买房躺平,再也不做牛马了,到时就可以做一条躺平的咸鱼了。
在炕上眯了一会,醒来也就差不多又要上工了。就现在这种劳动强度,唐瑜都感觉有些受不了,真不知道农忙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办了。
到了晒谷场,徐晓兰果然已经在那里了,她也没有等唐瑜两人,正拿着一个长杆,长杆的另一头连接着一个短木条,她挥舞着长杆,让短木条砸向大豆。
唐瑜后世时好像在电视上见过,却想不起这个工具的名称。但是她知道,这是在给大豆脱粒。
见唐瑜两人过来,徐晓兰对她们说::“这是连枷,仓库里应该还有一个,你们其中一个去取来,学着我的样子,拍打已经晒的比较干的大豆。另一个人再去翻以一次没晒干的大豆。”
因为大豆不都是同一天收割回来的,干燥程度都有不同,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情况。
唐瑜两人应下,唐瑜选择了用连枷,张爱华选择翻大豆。
徐晓兰现在就像是带她们干活的小师傅,唐瑜两人都是没做过农活的,而且这一天合作下来,她们感觉徐晓兰年纪虽小,但做事挺公正认真的,也就百分百服从了。
唐瑜挥舞着连枷,刚开始还是感觉挺好玩的,但是拍打的次数多了,也就开始累了。
这些大豆虽然看上去已经比较干燥了,但还是没有达到交公粮的干燥标准的。
“徐同志,这大豆看着还不是很干啊,这样就达到交公粮的标准了吗?”
徐晓兰手上不停,头也没回,但依旧回答了唐瑜的问题。“没,太干燥的大豆,用连枷敲,容易把大豆敲碎了。”
唐瑜懂了,大豆敲碎了,品相就不好了,这个年代的人都还是比较淳朴的,这种品相不好的都不会拿去交公粮的,不能拿去交公粮,就只能分给村里人和知青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大队和大队之间是存在攀比的。每年交公粮的时候,不仅要攀比交的粮食哪个大队多,还要比哪个大队交的粮食品质好。如果哪个大队,在交公粮的时候,被发现粮食质量不达标,或品质不好,是要在整个公社丢脸的。
而且影响的还不只是这一年,往后几年,都会被别的大队用这个理由嘲笑。
用连枷给大豆脱壳,是比较方便的方式。但为了大豆的品相,只能在大豆水分还没晒得太干的时候就使用连枷脱壳。
就是辛苦给大豆脱壳的人了,如果干燥的大豆脱壳,连枷只用敲一百下,那这种不太干燥的,就可能要敲两百下。
要花多一倍的力气去敲打大豆。
在唐瑜快不能再坚持的时候,张爱华接过了她手里的活。
唐瑜庆幸这些大豆不是同一天收割的,如果让她今天把这仓库的大豆都脱壳,她废了都做不完。
唐瑜看着依旧用连枷敲打着大豆的徐晓兰,真的是有些佩服这个年代的农村孩子。
小小年纪就要开始做这样辛苦的农活,甚至还能做得这么好。
用连枷敲打完,还没结束。她们还要一棵一棵大豆确认,大豆是否已经全部脱落,没有脱落的漏网之鱼,也要手动给它们脱壳。
在用早上用到过的簸箕,把杂物清除干净,然后再装袋,交给今天负责搬运粮食的同志。
做完这些,其实太阳也就快下山了,她们还需要把没有脱壳的大豆搬回仓库里。再把刚才脱完大豆的大豆杆子运送到堆放大豆杆子的地方,这些大豆杆子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当柴烧。
把今天她们晒过大豆的地方收拾干净后,她们这才算是结束了这一天的工作。
当今天唐瑜不知道第几次对折绳子,铺地上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办法。
如果用一个麻袋把绳子固定住,那是不是就不用一直对折绳子,又铺的了。直接把麻袋往地上一摊,大豆再往上一放,绳子一抽,就好了。
既可以省下整理绳子的时间,而且这样搬的时候,大豆杆子也不会戳到头发。
唐瑜又想了下,绳子固定在麻袋上的造型和固定方式,就做了决定。
明天领一个麻袋试试。
当她们把晒谷场也收拾干净的时候,唐瑜感觉自己的腰和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累死她了。
到了知青点,也不想琢磨晚餐做什么了,看到黄艳红准备做窝窝头,唐瑜也拿出玉米面,捏了三人量的窝窝头,然后和黄艳红她们的窝窝头放一起蒸,再煮一个白菜汤,就可以混一顿了。
吃过晚饭,陈旭问唐瑜要不要一起去村长家,张爱华选择在知青点帮陈旭洗碗,村长家就不去了。
唐瑜看陈旭投来的眼神,好像是有什么话想说,也就明白了陈旭的意思。她们两人能独处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她也有问题想问他,就同意一起去村长家了。
张爱华看着两人间的眉眼官司,直接理解成了眉来眼去。
就当是本小姐为你们创造的机会了。
这两人都做的这么明显了,还要装作不熟的样子,也不知道是自欺欺人,还是想干啥?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