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泾原路的战争绝对不会从此结束,相反主要的场景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上演。
结束这一战之后,包括景泰和康采恩在内的所有指挥官都认为,这支从鄱阳城南下的西夏军队,绝对不可能是对方的主力,相反,他很有可能是从侧翼实行迂回包抄的一支奇兵,只不过他们被景泰的增援队伍恰巧遇上彻底走入了自己的行踪,也因此失去了战略的价值。
所以这支担负着战略使命的队伍,很快在暴露行踪之后撤回了新夏经理景泰和康采恩也没有展开任何形式的追究,而是按照原来的方案继续向渭州方向增援前进。
唯一让他们感到有些郁闷的是,在这一战的过程当中,他们的损失稍微有些大,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轻重伤员也接近1000人之多,这主要是因为在双方甫一交战的时候巨大的悬殊比例,让宋朝士兵这边产生了一些畏惧心理,有的人一下子溃散逃跑,导致阵型陷入了混乱之中,逃跑的人倒是大多数都还活着,但被敌人吞噬的残破阵型之中,有许多无辜的士兵就这样惨死了,逃兵之所以可恶,也差不多就在这方面了。
不过这群逃兵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景泰治军相当严格,要不然也无法拿下这场胜仗了。
所以这群逃兵在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之后,最终还是没能够逃脱景泰的处置,尤其是在询问了战争的部分幸存者之后,景泰对于这些逃兵的愤怒更是达到了崭新的顶峰。
有几个逃兵甚至是被他亲手处决的,这显然极大的提升了士气,也让那些心里装着小算盘的人,不得不重新考量一下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不过康采恩对于这样的行为却没有什么好感,而且让他感觉到有些意外的是,他手上的士兵们并没有出现逃兵。
按照他以往的理解,那些来自隋朝末年,或者说是越国基地的士兵们,其实并没有什么战略纪律可言,在隋唐以前的时候,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远超过了宋朝人的想象。同袍之间因为争夺手机而大打出手,甚至相互砍杀的事情,或许都不值得像历史书上书写。因此康采恩觉得自己手上的这群人出现逃兵的概率还是很大的,说不定景泰过会儿就会冲过来替他宣扬一下军法的威慑能力,不过就在他这样寻思的时候。一个人的身影却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赵珣。
他忽然记起来,自从来到泾原路之后。你的事情就基本上没有成为他操心的重点,每天除了贩卖各种商品,结交各路将校之外,他的生活就没有更丰富的内容了。
至于军队的训练都是怎么完成的,那就要看这位副手的努力了,而事实证明。如果穿越者像康采恩一样,认为自己多出千年的见识,必然能够让对方深深折服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赵珣的军事训练方式毫无疑问更符合封建时代的认知。而现在一个逃兵都没有出现的结局,更是深深的证明了这一点。
刚才忽然发现或许这个孩子是个非常不错的苗子,如果不加以细心培养的话,说不定就会错过一个巨大的收获,而此人在原本的历史当中,也因为定川寨一战最终落得个失踪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虽然皇帝老儿欣赏的人不见得能够有多少真才实学,这一点从刚才自身的经历当中就能够感受一些出来,要知道他康采恩只不过是个商人而已,而宋朝也只不过才仅仅进入商业化时代,因此,如果说他和这个时代相处的多么契合,那纯粹就是扯淡,但皇帝却偏偏喜欢他那套说辞,因而把他当成一个异数来培养和提拔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皇帝或者说是封建权力,对于人才的选拔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和主观臆断,只是他现在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而已。
根据同样的原理,这个叫做赵珣的家伙,即便因为得到了皇帝的欣赏和提拔,也不见得能够证明他有多大的能力尤其是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可供书写的攻击之时,这样的推断就越发显得没有任何问题,但刚才很快就发现皇帝老儿与他之间的格格不入,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两个时代的人,因此皇帝对他的赏识或许是因为新鲜感,但对于生活的宋朝的其他人才的赏识,却不见得毫无参考标准可言。
恰恰相反,身为这个时代的主宰,它不可能对于手下人的各种“指标参数”毫无所知,要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还选错了人才当中的潜力股,那么他这个皇帝就趁早卷铺盖卷儿滚回老家去好了。而事实证明,这种概率的确是小得可怜。
如此以来他也不得不佩服皇帝老儿的看法了,一直把他当做一个封建君主来对待,或许是站在后世的高度,犯下了一个严重的不接地气儿的错误,这种错误有官僚主义的成分,这在后世是非常常见的,但更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需要战胜的是数千年的历史鸿沟,尤其是近代史那300年造成的鸿沟,对于人的价值和思想的转变,是非常之大的,如果无法跨过这个鸿沟,任何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都不可能完美的融入到古代生活当中去,无论这个人是多么的喜欢古代文化。
考虑完这些以后,康采恩就突然下定决心要将这个叫做赵军的家伙招惹到自己麾下来,只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答应他,而且赵珣对于海外事物的探索又是否拥有着足够的热心,如果他对那些事情不感兴趣的话,相信皇帝也不会勉强自己看重的臣子去做不愿意的事情,对于皇帝来说,晨子的健康成长就如同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样重要,因为他们在将来都是要为他分担忧愁的人。
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喜欢的话,那就忽悠一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