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在下张店卢氏。”
“哦,卢老爷您好。您的大名早就在周村一带传遍了。听闻您有一位公子出国留洋了是吧?”
没想到周飞凤还挺八卦。
“你是周村的?哪家染坊?将来倒是可以去实地看看。”
“张店城里也有染坊,你还大老远跑到周村去买布啊?”
卢母不合时宜的话又传来了。
倒不是反感,只是大家确实差距挺大的。
“你这个人,您别在意,方便透露吗?”
“周村通和染坊,欢迎卢老爷莅临。”
“这三位是令郎令爱?”
“对,你们仨挤挤,让个空位给卢老爷!”
柱子直接跑到陈六子大腿上,采芹靠着窗口,感觉到陈六子紧紧挨着自己,嘴角带笑。
“那就叨扰了。”
卢家的丫鬟送了一些冬天才有的水果,比如沾化冬枣,还有潍坊梨子。
周家人几声吃过这个?
周飞凤看了眼妻子,妻子连忙推脱不要。
这种场合也只有女人说得上话了。
“那位太太要不要过来坐坐?他们男人有话要说,我们女人掺和着不方便!你们也是去济南吗?”
看着周家座位底下顶上塞满的大包小包,卢母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客套了一句。
“是的,去济南走亲戚。”
走亲戚?
难不成是苗家的穷亲戚?
听说济南苗家有自己的面粉厂,难道没有自己的染厂吗?
卢老爷和卢母都来了兴趣,各自询问打探起来。
“娘家姓赵,在济南开了一家三元染厂。”
“就是那家三元染厂?”
卢老爷这下也跟着不淡定了。
济南三元染厂的名头可不小,至少比起他们卢家来那是大的没谱了。
卢母也觉得自己眼拙了,光从人家身上穿着就武断猜测,合着人家娘家有实力啊!
光是从自家男人口中就听到过好几次有关三元染厂的事情了。
虽说没法和苗家比较,但也是不错了。
“对,俺姥爷就是三元染厂的。”
周采芹张口就答了出来。
陈六子不着痕迹的扯了扯她的袖口,示意她不要那么大声。
倒不是在意她没见过世面,出门在外,害人之心不可有,至少防人之心不可无。
小胖妹没有什么防人之心,觉得人家对她好,就是好人。
陈六子准备以后有时间再好好调教了。
两家女主人还挺有话聊的,卢母从一开始的轻视,慢慢转变,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周母也是出自书香门第的,识文解字并不输给周飞凤。
至于卢母的娘家可是武将世家,她爹可是追随过左宗棠远征伊犁的。
陈六子之所以记得这些,都是电视剧卢家驹对二太太王桂珍说过那番嘲讽的话里得知的。
【结交卢府(主线)已完成,进阶任务已激活,尽可能多的给卢老爷留下好的印象,促成周家和卢家在青岛的合营,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
“周兄这几个孩子看着挺文静的,多大了?”
“你们自己说!”
“启禀卢老爷,我叫陈六子,过了年15了,这是我妹子周采芹今年14,我弟柱子也12了。”
“不卑不亢,好小子!”
刚开始卢老爷还跟周飞凤聊一些诗词上的东西,接着就往染织厂上面靠。
“我们通和就是一家小染坊,帮人染个布还行,那些大染厂的事情...”
“爹,您不是老教我们不能过分谦虚吗?染厂怎么了?在我看来,跟咱小作坊的套路也是差不多的。”
周飞凤没有阻拦陈六子大放厥词,反而饶有兴致的聆听着。
卢老爷更是来了兴趣。
“怪不得你小子出门还带着皮囊,真的想去洋行弄点染料回去试试?”
“爹,之前王师傅给的方子,我也反复尝试了,总觉得颜色方面不够鲜亮,光是不掉色这一个噱头显然是不够的。当然周村是小地方,老百姓只要衣服有个颜色就好,穿烂了明年还会继续染。但是咱通和不可能永远都窝在小地方一辈子的。”
“你继续说!”
这次卢老爷直接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卢老爷,爹,我听那些前辈师傅说了,现在好些大城市都有了染厂,他们都是用机器染织的,咱的观念也得跟上不是?”
“可你有钱吗?”
“爹,钱眼下没有,不代表将来没有,我敢跟你打赌,用不了十年,咱通和就能去大城市开咱自己的染厂,您信不信?”
“爹信你,还不成吗?在卢老爷面前大放厥词,您这是什么家教啊?”
周飞凤还是脸一板,语气加重了。
“爹,我没有胡说,您给我一点时间,我保证让您看到一个全新的通和来。将来,别人提到咱周村,第一句话就是通和!”
没想到,陈六子这番话将来会成真,这都是后话。
接下来的行程,火车一路开得飞快,王村站和章丘站后,平陵城战没停,接着停靠历城北站、黄台站和大明湖站后,就到了济南了。
“爹,这是济南火车站?钟楼去哪里了?”
“又在那里浑说什么?济南火车站什么时候有的钟楼?”
陈六子一拍脑门,这才04年(关于陈寿亭的出生年代这里要标注一下。陈寿亭属虎的,不是1890年出生就是1902年出生,但是14岁那年他来到周村染织街还是清末时期,而大清是1912年亡的。所以推断下来,陈寿亭只会是1890年出生,14年后就是1904年,同年胶济铁路周村站就开通了),钟楼要到13年才有一个德国人设计建造,那时候钟楼才是济南火车站的标志性建筑。
“别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帮你弟妹背点包袱行囊。”
他知道周飞凤还在回味刚才在火车上自己说的那番话。
只是作为长辈,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
“周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先走一步了。”
“卢兄慢走!慢走!”
看着人家卢家一行人坐着人力车和牛车离开。
济南自清光绪年间就有了人力车,俗称“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