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说“呀!莫非这人已经到了临死关头,还不信小孩似的话呢。”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呵呵,可不就是如此么……”
天歌说“既及如此,那后来呢?小孩怎么乱说,别人还以为他疯了……”
天歌感慨,人就是有时候只看那些自己看见的,对于自己看不见的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根本不予置否的态度!
不过转念一想,这样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活着更舒服一点,要是都知道的话,岂不是都吓死了,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死去,总比清醒着,看着自己死强的不知多少倍。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父亲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只是觉得“小儿眼净,所见必有因,伺之可也”。
天歌说“结果呢?后来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这些人恐怕都死了吧?”
开玩笑,脖子上都带着铁链子,恐怕就是地狱使者来勾魂锁魄来的。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第二天大地震,“人居倾毁无数,凡小儿不入之肆,无不摧折,竟无一人得免”。前一天路遇的熟人也没能幸免。”
天歌说“显然,那孩子看到戴着铁链的人,都是劫数难逃的。”
天歌“看样子,能看见鬼并不是坏事,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据《荆楚岁时记》杜公赡注,江夏人刘次卿能视鬼,街上熙熙攘攘的鬼来鬼往见得多了。有一次大年初一,看到一个书生在街头闲逛,“众鬼悉避”。”
天歌好奇道“这是怎么回事?”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书生,刘次卿就向书生借了药,拿着在街市上走。所到之处,众鬼果然纷纷躲开。
这味辟鬼丸从此就流传下来,连药方也未失传“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
类似的故事在《朝野佥载》卷一也有记载,称为“杀鬼丸”。
天歌笑道“哈哈哈,这还无形中练成辟鬼丸了!有意思……”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呵呵,除了这些天生能视鬼的,不少术士、巫师或道士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借助符咒、法器的帮助,也能看见鬼。”
天歌笑道“呵呵,这是什么情况?”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据《搜神记》卷二记载,三国时吴景帝孙休病重,有大臣推荐能视鬼的巫师治病。”
天歌说“后来呢?检测结果如何?”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孙休想测试一下他的能力,就命人杀了一只鹅埋在花园里,然后在墓道里搭了间小屋子,安放于榻,把女人的衣服鞋袜放在塌上。”
坟墓建好后,命令巫师察看,如果能说出墓中女鬼的样子、衣服的款式,就说明真有本事。结果,这巫师看了一天也没说。
孙休再三追问,巫师才说:“实在是没看到鬼,只有一只鹅立在坟头,所以我也不敢说。我怀疑是女鬼变化成白鹅的样子,想等一等看女鬼现出原形再说。”
天歌笑道“呵呵,很显然,这巫师通过了孙休的测试。”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其实,在三国之前,能视鬼的人已经成功地进入官员序列,为官府甚至皇帝提供咨询服务。”
天歌说“呀?真的呀,那岂不是公务员,真是没想到,在古代能看见鬼,还可以当官呢,呵呵……”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据《还冤记》记载,汉武帝时,权臣田蚡设计陷害政敌窦婴、灌夫,后为冤魂报复,“一身尽痛,若有打击之者。……天子使祝鬼者瞻之,见窦婴、灌夫共手笞蚡,蚡遂死”。”
天歌说“这都是我觉得不可靠,谁知道他到底看见没看见,谁也不清楚了,或许他只是根据皇上的意思胡乱揣测了一下,编造的谎言嘛……”
天歌又说“祝鬼者是看见鬼的人吗?”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这里提到的“祝鬼者”就是能视鬼的人。在隋唐时期,视鬼人甚至能干涉朝政。”
天歌说“呀!这种情况,还能干涉朝政,这也有点太扯了,古代皇帝可真有意思,就算看见那些又能怎样,还是不要把那些无端端的东西,放大了它的功能……”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不过,这其中也不乏有真的能看到的人……”
天歌说“如果真的能看到的话,那他就天生活的不是挺痛苦的,这种事情也不是一件好事,这被当权者利用的话会更加痛苦,那样泄露的天气就更多了,恐怕不得善终……”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在外人看来,能看见鬼是很炫的一件事,但对他们本人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看到的并非孤魂野鬼,而是鬼世界的熙熙攘攘。”
天歌惊道“啊?我去,这也太吓人了吧?熙熙攘攘的世界,要命呀!大部分人能看到一两只鬼魂也就罢了,还看到一个熙熙攘攘的鬼魂世界,这不是要命了吧?”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中,一位是贵人介绍说:“鬼亦恒憧憧扰扰,若有所营,但不知所营何事,亦有喜怒哀乐,但不知其何由。大抵鬼与鬼竞,亦如人与人竞耳。”
天歌说“面对与人类世界一样纷繁喧闹的鬼魂世界,看见,反而也许是一种困扰。”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嗯,前面提到的胡宝瑔,为了避免那个世界的鬼找他说情,有时经过祠庙,竟然要用扇子遮着脸,假装没看到对方。”
天歌说“大胆猜测一下,当那些视鬼人同时与两个世界打交道时,会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仙鹤童子傲白“哈哈哈,主人你这个想法说的太对了,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更是他们的……”
天歌说“那你说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却看不到鬼了?为什么这些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古代呢?莫非是为了让人耳目?”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对于现代人来说,无法看见的鬼却像王阳明所说的岩中花树一样,“原不在你心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