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桓温发了这么大的脾气,袁乔跟郗超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郗超示意袁乔拿起被桓温扔在地上的信件来看一下,袁乔领会,拿起信件后二人便看了起来。
原来,诸葛无绪在信中讲述了袁宏逼死支家老爷太太之后,支家佃户之子就跑到会稽去找支家唯一的公子支道林,支道林本是洒脱之人,离家数年而不归,但也是极孝之人,在听闻父母被当地官府逼死在野外之后,悲愤交加,当场气晕过去。
跟支道林相熟的王羲之、刘倓、许询等人实在气不过,认为这是桓温指示的,于是就纷纷写信给中书省弹劾桓温,主管弹劾的中书郎王蒙一向非常欣赏支道林,甚至一度想把女儿王穆之嫁给他,而女儿王穆之也非常的喜欢支道林,一度到了非他不嫁的地步,但是因为支道林一心向佛,不想谈之婚嫁之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蒙知道此事之后,也是非常的气愤,于是自己也上了一道弹劾的奏章,大力的弹劾桓温滥用职权,逼死社会贤达,要求桓温立即辞职。
再加上本来就对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有意见的瘐冰在里面推波助澜,整个朝堂之上搞的是沸沸扬扬,就连一向欣赏桓温,一直想把桓温拉陇到自己阵营的司马昱,也不敢出面立保桓温,一是因为司马昱也跟支道林关系较好,二则是因为桓温此事做的实在太过份,自己阵营当中的刘倓、王羲之都对他不满了,自己更不能弃自己阵营里的人于不顾而去为他擦屁股了。
面对舆论汹汹,一向欣赏桓温的何充主动找到了诸葛无绪,坚信此事并非桓温所谓的何充建议诸葛无绪以司徒府的名义给桓温写一封信,首先是将此事在朝廷中引起的争议跟桓温说明白,再个就是建议桓温立即前往襄阳支家,将支家的田地佃农归还给支家,同时为支家二老善后,以尽快的弥补此事引起的恶果。
而诸葛无绪则有其他的想法,对于掌管天下土地和户籍的司徒府来说,推行土断一直是诸葛无绪的梦想,但是多少年来一直推不动,第一就是缺乏像桓温这样敢打敢拼敢碰硬钉子的地方长官,第二就是这些掌握朝廷权力的士族地主们从中阻挠,今天好不容易出了个桓温,敢为天下先的推行土断,虽然过程不太好,逼死了人,但是也起到了震慑作用,若是此时公然叫停土断的话,那么今后再也不可能有人敢出面推行土断了,土断不行,则朝廷永远都不可能积蓄能力、收复中原了。
所以诸葛无绪除了在信中转述何充的建议们,同时又勉励桓温,让他不必过于纠结此事,只需人情尽到就可以了,同时又指出士族势力的强大,让桓温在推行土断之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记不可激化矛盾,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一次只实现一个目标就可以,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的实现全面的土断。
诸葛无绪又在信中的最后说道桓温这是在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勉励桓温再接再厉,继续推行土断,为实现晋室中兴而努力奋斗。
袁乔和郗超看完之后,也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袁宏拿了一个寒族地主开刀,敢情这寒族地主就是支道林的家啊。
对于这个支道林,虽然名声不如谢安等人,但是因为精通老庄,佛学造诣也很高深,在当时谈玄谈到谈无可谈的年代,佛经也就成了名士们的清淡之资,但是因为在当时佛学不如现在兴盛,仅有的几个佛经也大都在洛阳长安一代,江南地区很少,所以懂佛学的人很少。
这样一来就显得支道林的难能可贵,所以虽然支道林出身寒族,但是名士们还是争相结交其为好友,甚至连袁乔和郗超在东阳郡之时,也以结交支道林为荣。
现在这事明显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这袁宏只知道支家是个小地区家族,却不知道支家出了这么个人物,现在朝堂之上沸沸扬扬,王蒙更是扬言桓温必须下台,连司马昱都不敢为其说话,桓温的处境很不妙啊。
此时的桓温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当年在会稽东山上谈玄之时,支道林也在,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是印象深刻,现在居然把人家的老家给抄了,还搞的人家家破人亡,这简直就是造孽啊。
此时的桓温恨不得把袁宏立马给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袁乔看着一言不发的桓温,叹了口气,走上前来说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唯今之计,只有先到襄阳,把支家二老的遗体重新入殓,给他们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然后法办袁宏,给支家一个说法,最后再把田产和佃户还给支家,只有这样,才能平息悠悠之口了。”
袁乔的建议应该是目前最合适的了,亡羊补牢,未时为晚,逼死了人家的双亲,为人家办一场隆重的葬礼,再把财产还给人家,一般人都会这样去做的。
但是袁乔忽略了一点就是,当年支家是以抗拒土断之法才被抄家了,现在若是再把财产还给他们,就等于是自我否定了土断之法,同时也就等同于向世人宣造土断之法是恶法一样。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诸葛无绪才在信中告诫桓温,妥善处理此事,但不要太过于纠结这个事情,人情到了就可以了。
诸葛无绪跟桓温的考虑是一样的,土断之法好不容易起了个头,不能因为这事而中断,若是因为这件事而废了土断之法的话,那么后世也就再也没有人敢推行此法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桓温恨袁宏恨的牙痒痒,却不能法办他,因为法办了袁宏,就相当于认为袁宏此事做错了,其他各郡太守更不敢大张旗鼓的推行土断了,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土断之法就会有夭折的可能。
更重要的话,若是法办了袁宏,会让地主豪强阶层更加的肆无忌惮,那么地方官府推行土断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困难。
所以了土断之法,不能法办袁宏,更不能把财产还给支家,但是又必须给支家一个说法,否则的话朝堂之上的那帮人肯定会不算完的。
桓温似乎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