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权是当时成汉国内带兵时间最长的将领了,因为巴西郡是成汉国的边境郡,北面就是仇池国的阴平郡,东北面是赵国的汉中郡,仇池国只有两个郡,武都郡和阴平郡,其中武都郡是京城所在地,阴平郡拱卫京城,自然会布有重兵,汉中郡是赵国的西大门,也是赵国进攻蜀地的重要基地,赵国在石勒时代就对蜀地垂涎三尺,要不是忙于跟东晋争夺中原,可能早就打进蜀地了,到了石虎时代,自然也不能放松,不管赵国内部如何动乱,石虎都没有想过要调动汉中郡的兵力平叛,为了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从汉中进军蜀地。
所以巴西郡作为成汉国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甚至超过了东部的巴郡,因为巴郡毕竟只面对东晋这一个国家,而巴西郡则面对两个国家,而且还都是两个胡族政权,胡族人的好勇斗狠自然比汉族要强一些,所以军事压力自然也是最大的。
在这样的军事压力下,没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不行的,而李权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巴西任太守二十多年,仇池与赵国多次来攻打都被他给挡了回去,有时候甚至还能出兵骚扰一下仇池,可见李权的军事素质还是过硬的。
不仅仅是军事素质过硬,政治上更是可靠,李权的祖上同成汉的开国皇帝李雄是堂兄弟,两人都曾是略阳氐人,秦凉之变时,氐人齐万年称帝,是五胡当中最早称帝的人,后来被晋武帝所灭,就将略阳地区的氐人全部迁到了蜀地,不成想五胡乱华之时,氐人又趁崛起,借用乞活军的力量夺了当地的权,先后成立了成汉、仇池两个政权,而李权的祖上,就是帮助李雄称帝的主要帮手。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不管成汉朝的皇帝如何变,每一个上位的皇帝都很尊敬李权,而李权因为长期驻守边境,也一直没有卷入朝廷的内部斗争当中,一直都置身世外。
虽然一直置身世外,但是李权对成汉朝却是忠心耿耿,因为同样属于氐族,仇池国没少拉拢李权,李权都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效忠成汉。
面对这样的对手,桓温确实应该感到压力才行。
然而,桓温非但没有感到压力,反而备感轻松,备感轻松的原因,无外乎就是对成汉军队战斗力的轻视。
这也不能怪桓温轻松对方,主要还是因为成汉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太弱了,连太尉李福率领的中央军说散就散了,其他的地方部队又能厉害到哪里去呢?
再加上桓温周密的战场部署,陷阱一个接着一个的,也难怪桓温会轻敌了。
战斗打响后,桓温坐在远处的中军帐里,远远的看着李权的部队一个个的掉进了坑里,不时的发出痛苦的哀嚎声,桓温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免有点得意洋洋起来。
但是桓温很快就不得意洋洋了,原来,李权发现前面的陷阱之后,为了减少部队伤亡,本能的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在经过片刻的思索之后,李权很快就找到了应对之策。
于是乎,一个奇观出现了,李权连夜派兵从周围找到许多头牛,然后在牛角之上都绑上了火把,将牛群组成一个方阵,然后统一的将牛尾浸沾上油料之后点燃,牛受到惊讶后开始狂奔,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的火牛一样在哪里冲锋陷阵。
因为牛的冲击力很大,速度也很快,很快就将所有的陷阱踩踏完,虽然也有不少掉进了坑里的,但是也有不少牛凭借冲劲依然冲过了陷阱,到达了桓温布置的第二道防线面前。
第二道防线就是拒马,由粗大的木桩组成,这时,牛的角上的火把就起到了作用,牛的尾巴由于疼痛难耐,所以尽管拒马比较尖锐,但是牛还是不管不顾的用牛角冲开了拒马,牛角上的火把又把拒马点燃,不然一会,拒马阵里就是一片火海。
这还不算,在牛冲过了拒马阵以后,又顺势把桓温布置的第三道陷阱再次踩踏了,此时的牛也是精疲力尽,但还是踩踏了不少陷阱,此时的牛再也跑不动了,便顺势躺在了大坑里,巨大的身躯填满了大坑,不一会儿,一道直冲城门的大道,就这样被李权用火牛给冲开了。
桓温看的目瞪口呆,自己精心设置的陷阱就这样被李权轻松给破了,桓温这才开始意识到,面前这支勤王军跟其他的勤王军不太一样,对方有勇有谋,不容小觑。
可是现在重视已经晚啦,李权不等桓温有过多的思考,在牛群冲开一条道路之后,便率军杀了过来,看着来势汹汹的敌军,桓温也来不及多想,只得命部队匆忙上阵,双方在江桥门外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桓温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硬着头皮硬上,主要还是因为被汉军打垮的表现,桓温原本以为这支军队也跟上次几支军队一样,战斗意志薄弱,只要坚持战斗,就能击垮对手,但是没有想到,对方一上来就猛冲猛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将桓温为数不多的军队包围,然后拼死冲杀。
桓温的部队虽然战斗意志很强,也都是老兵,但是也犯了跟桓温同样的毛病,那就是轻敌,所以一上来根本就不重视对方,所以被李权的部队猛冲之后,瞬间就有些招架不住,准确的说应该是有些不习惯,对方显然不太像是做做样子而已,完全就是一幅不要命的打法啊。
但是桓温的部队毕竟也是一支老部队,很多都参加过彭城之战,见过大世面,在短暂的不适应之后,桓温的部队很快调整了姿态,开始认真的抵抗。
对方拼命的冲杀,希望能打开一道缺口,打通到江桥门的通道。
我方拼命的抵抗,希望能够逼退对方,守住江桥门的阵地,等待援军的到来。
战斗开始陷入胶着状态,桓温寄希望于对方战斗一段时间就自动退去的希望也在一点点的破灭,而李权希望通过猛冲猛打而打通江桥门的通道也因为桓温部队的拼死抵抗而渐渐的失望。
虽然李权借助兵力优势将桓温的防守部队团团围住,但是在双方都不知道双方底细的情况下,尤其是桓温部队拼命抵抗的情况下,这种包围也就渐渐失去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