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有点尴尬,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当年东渡建康称帝的时候,身边是并没有传国玉玺的,因为当时的传国玉玺在洛阳被汉赵政权的皇帝刘聪给抢了去了。
因为没有传国玉玺,东晋的几个皇帝一直都耿耿于怀,因为这传国玉玺是天授皇权的象征,皇帝没有传国玉玺,就感觉这个皇帝是假的一样,所以没有玉玺的皇帝也被统称为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又被世人所轻蔑,没有办法,抢又抢不来,所以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派人用黄金铸了一个玉玺聊以自慰。
现在邺城危机,冉魏又去了帝号,戴施此时想起传国玉玺来,其实也是想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替晋室讨回这个传国玉玺。
另一个原因就是戴施没有把握能够打败鲜卑军,为了防止邺城城破玉玺被鲜卑军抢走,所以才会向刘猗提出要先见玉玺,然后再救援的原因。
听完蒋干的讲述后,桓温突然对这颗传国玉玺来了兴趣,提出想看一看这颗传国玉玺。
对于桓温的这个请求,蒋干微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玉玺在董皇后那里,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无权见到它的。”
“那现在戴施要求见到玉玺之后才肯救援,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桓温又急切的问道,其实在桓温看来,一块玉玺而已,给他就给他,什么皇权神授,全是扯蛋,人家孙策还知道拿玉玺换了三千精兵,我们也可以拿这玉玺换点兵来也不错啊。
蒋干长叹了一口气,他当然清楚当前邺城的局面是什么样,戴施的救援直接关系到整个冉魏政权的生死存亡,所以若是能拿玉玺来换救援,救下这一城的百姓和数百名官员的性命,倒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蒋干决定亲自进宫劝说董皇后,而桓温跟刘猗等人也就只能在外面等。
约摸三四个时辰之后,蒋干终于从宫中出来,手里捧着一个木匣子,木匣子盖着一个黄绸,桓温一看就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了,于是连忙走向前去。
蒋干看到桓温跟刘猗之后,无奈的摇着头说道:“我费好大的口舌,才劝说董皇后拿出这传国玉玺出来,其实这玉玺本来就是他们司马家的,现在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我能看看这玉玺嘛?”桓温不死心,还是想亲眼看一眼这个传说中的神物。
蒋干没有回答,而是闭着眼睛直接将木匣子交给了桓温,桓温接过匣子之后,跟刘猗连忙闪到一边,刘猗接过木匣子,桓温把黄绸拿走,轻轻的打开木匣子上的一把小锁,打开之后,一道光茫突然闪出,桓温连忙用手挡了一个眼睛,等光茫散后,桓温再定睛一看,只见一块蜡黄色的玉玺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桓温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仔细端详着这块玉玺,只见这玉玺方圆四寸,上纽雕有五条龙,玉玺的其中一角呈金黄色,明显是被修补过,看来当年西汉王政君怒摔玉玺一事确实是真事。
桓温慢慢的把玉玺从木匣子里拿出来,看了一下玉玺的四周,玉玺下面明显有被磨过的痕迹,上面有用小篆刻写着一行字,刘猗熟读经书,自然是认得这些字的,上面刻着的是“受命于天 即寿永昌”,在玉玺的肩部也刻有一行小字,经过辨认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玺”,这应该是曹丕篡汉时所刻,在这一行小字的另一边还有一行小字,上面刻着“天命石氏”四个字,这应该是石勒称帝时命人所刻。
桓温与刘猗反复打量着这颗玉玺,唏嘘不已,一颗小小的玉玺,竟然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怎能不让人唏嘘。
“这块玉玺实在太过重要,刘猗一人拿着太危险,现在邺城被围,周围全是鲜卑兵,万一被鲜卑兵俘获,玉玺到了鲜卑那里,必然又是一个称帝者,所以最好是让戴施派人来取,你可告诉戴施,就说我等愿意奉上玉玺,只是玉玺乃神器,为避免落入敌手,还请戴将军亲自派人来取才行。”蒋干对刘猗说道。
刘猗听后,也觉得甚有道理,如此神器让他一人运送,确实是太过危险,既然东晋如此看重这块玉玺,倒不如让他们自己来拿好了。
于是在蒋干和桓温殷切的目光下,刘猗再次冒险出城,前往棘津向戴施汇报,戴施听完刘猗所言之后,也觉得甚是有理,如此神器万一落在了燕国手里,必然又是一个称帝者,于是戴施便又点起兵马,继续向邺城前进。
戴施这一万人的来到,让围城的慕容评着实有了很大的压力,首先鲜卑燕国在名义上还是东晋的臣子,戴施是东晋的官员,代表着东晋正统,若是慕容评攻打戴施的话,那么就有反叛之嫌,而若是不阻止戴施,让戴施进了城的话,那么围困邺城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进退两难的慕容评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快马向龙城汇报,从邺城到龙城路途遥远,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得一个月的时间,慕容评等不急,便私下分出一万兵来阻止戴施的部队进城。
而此时的戴施也很有政治手腕,他见慕容评只是阻止自己而没有攻打的意思,就已经明白了慕容评的用意,其实此时的邺城对于戴施来说,已经无关急要了,他急需的只是传国玉玺,只要传国玉玺到手了,那么管你什么邺城不邺城的,都与他无关,所以在思虑再三后,他决定不与鲜卑军硬碰硬,而是直接以宗主国的身份向慕容评发出指令,要求慕容评让开道路,让自己的军队通过,否则的话就立即开战。
慕容评也很坚决,他当然清楚戴施进城想要干嘛,所以一般逶与虚蛇,假以敷衍说是要等主帅慕容恪的命令,另一面却加紧备战,修挖工事,以便应对戴施可能的突然攻击。
戴施见慕容评就是不肯让开道路,而自己这一万的步卒又没有胆量跟势头正盛的鲜卑军开战,所以思虑再三之后,也向远在后方坐镇的谢尚汇报,同时把将传国玉玺的事情告诉了谢尚。
由于此时的谢尚还在寿春,从邺城到寿春来回也得一个月,所以双方部队就这样沿着道路对峙,在没有得到对方主帅的命令之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而一直苦苦企盼着救援的邺城却是等不急了,粮食只够吃十天,若是再继续这样对峙下去,对邺城守军是最不利的,所以见戴施停滞不前,即不进攻也不后退,桓温就已然明白了戴施的心思,桓温没有见过戴施,想来戴施应该也没有见过桓温,为了邺城的百姓,桓温决定冒一次险,他决定偷袭鲜卑军,地点就选在与戴施军对峙的地方,此时的邺城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同时也是证明给戴施看,邺城的士兵依然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