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元年三月,在东拼西凑了两万人的队伍之后,桓温公开的打出了进京向皇帝谢罪的旗号,带领着这两万人浩浩荡荡的从合肥出发,经庐江,过芜湖,向京城健康进发。
桓温带兵进京的消息传到健康,朝野上下顿时慌作一团,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王敦之乱的重演,当年晋元帝因为希望通过刘隗和尚书令刁协来对抗王导与王敦的势力,逼的王敦以诛刘隗的名义发兵健康,在攻陷京城之后,便专掌朝政,大肆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同时将城里保持中立的其他士族都屠杀殆尽。
王敦之乱打破了原来士族之间的政治平衡,引起了其他士族豪强们的不满,最终被联合起来的士族们联合剿灭,但是王敦之乱所造成的创伤是永久性的,士族们不希望再来一次这样的暴乱,所以面对桓温以谢罪之名公然的向京城进发,士族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向穆帝上书,请求制止桓温进京。
此时的穆帝年轻气盛,又刚刚亲政,正是血气方刚之时,穆帝自两岁登基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桓温的嚣张跋扈之中,虽然桓温一直都在地方上主政,极少的参与到中央的决策当中,但是也架不住身边别有用心之人在穆帝身边故意说桓温的坏话,所以穆帝自小最大的理想就是打倒桓温,因此刚刚亲政,就给桓温来了个下马威,直接下旨训斥桓温,这才引起了桓温武装进京谢罪的问题。
面对桓温的公然威胁,穆帝依然不惧,所谓初出生的牛犊不怕虎,穆帝认为自己是皇帝,下旨训斥大臣是正常的事情,现在桓温没有旨意就武装进京,与谋反无异,因此要求扬州刺史王坦之起兵应对,阻止桓温进京。
这可把王坦之吓坏了,王坦之虽然平日里大义凛然的样子,显得比谁都厉害,其实比谁都胆小,他太了解自己几斤几两沉了,让自己去谈玄可以,骂人也可以,写文章弹琴也没有问题,就是不能让他去打仗,这种从小就生活在深宅大院里的宅男,连马都没有骑过,你让他去打仗?那不就是让他去死嘛?
王坦之当即上书称自己病的太重无法下床,无法领兵打仗,希望穆帝能够别选贤者出征;这可把穆帝给气坏了,当即下令要撤掉王坦之的扬州刺史一职,王坦之可以太原王氏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定的反对桓温的顶级士族门阀之一,若是再把太原王氏给得罪了,那司马氏就真的失去统治地位了,所以司马昱连忙出来制止住了年轻气盛的穆帝,同时改派西中郎将沈劲领兵抵御桓温。
沈劲出身江南世家吴兴沈氏,是南方本土士族的代表,其父亲沈充当年参与了王敦之乱,最终兵败被杀,其家族受牵连而沦为刑家,沈劲当时年幼,原本也应连坐被诛,因被同乡钱举藏匿,得以幸免。
沈劲自幼便有气节,常欲为国家建立功勋,以雪父亲谋逆之耻,却因为家族背景,直到三十多岁仍无法入仕。
永和十二的时候,桓温收复洛阳,上书朝廷以洛阳为中心复置司州,同时邀请朝廷还都洛阳,被司马昱否决,但是重置司州一事却提上了日程,司马昱任命吴兴太守王胡之为首任司州刺史、加封平北将军,前去镇守洛阳,王胡之在吴兴任太守期间非常欣赏沈劲,于是便举荐沈劲为西中郎将,与自己一同前往洛阳镇守,得到了司马昱的批准,沈劲也得以出仕为官。
但是因为王胡之有风眩之疾,在准备出仕洛阳之时不幸临时去世,而此时桓温又拿请封名单逼迫朝廷,请封名单里有任命毛穆之为司州刺史一职,所以在王胡之去世之后,朝廷并没有继续任命新的司州刺史,在褚蒜子与桓温达成协议之后,才正式任命毛穆之为新的司州刺史,而原本跟随王胡之的沈劲,也就没有机会前往洛阳,只得留在了京城待命。
所以此次王坦之称病之后,朝廷里实在找不出能带兵的将领来,司马昱于是想到了被挂起来了沈劲,于是便推荐沈劲率军出征。
沈劲隐忍了三十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出仕的机会,自然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于是他便开始认真准备起来,然后,此时的东晋朝廷,能够掌控的也只有扬州一州之地,而扬州虽然富庶,但是因为士族门阀大多数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征兵十分困难,在之前的时候还可以从外地调兵进来,但自桓温掌控天下兵权之后,扬州也就无法从外地调兵了,所以扬州满加满算,也只有一万余兵力可调兵,即便是加上京城的卫戍部队,也仅仅能凑起两万兵来,虽然跟桓温的兵力相当,但是考虑到桓温的士兵都是百战之士,战斗力自然不可跟那些没有打过仗的老爷兵相提并论,当年文卢起义军能以两千人的农民军横行整个江汉平原,就可以看出这些老爷兵的战斗力是多么的低下。
可尽管如此,沈劲依然选择了领兵出征,对于他来说,这个机会他等了三十多年,即便是面对的是威震天下的大司马桓温,他也决定一往无前,因为他受够了平庸,他不愿再在平庸的日子里消磨自己的生命,即便他也明白自己不是桓温的对手,此战极有可能再也无法生还,他也再也不惜,与其碌碌无为而生,不如轰轰烈烈而死,所以他选择向死而生。
其实守卫京城最好的地方是西南屏障姑孰城,但是因为姑孰城已经被桓温占领,那里有桓温的驻军,所以沈劲无法入住姑孰,只得选择离姑孰城不远的采石矶作为防御基地。
采石矶因有僧人掘井时得到五彩宝石而得名,据说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有一年天下大旱,浩浩荡荡的长江也变成了涓涓细流,采石附近的老百姓为了取水苦不堪言,要到很远的地方取水,很多人倒在了取水的路上。
在采石矶附近有座山叫翠螺山,山上有个广济寺,寺里有一个小哑巴和尚,看到老百姓为了取水而累倒在路上的情景心如刀割。于在便师傅的指引下出来寻找水源,他独自一人在附近山林里挖泉,小哑巴没日没夜地挖,有一天支撑不住精疲力竭倒在了井下,等村民发现他的时候,只见他紧紧的抠着身下的一块石头,村民们合力把井底的五彩石吊上来后,井底出现了潺潺水声,村民们打上水之后,第一件事便是给累瘫了的小哑巴水喝,没想到小哑巴喝完后不但立马恢复了精神,竟然还开口说话了,原来这泉水是神水,村民们奔走相告,依靠此泉,人们得已渡过灾情。
为了表达对师傅的怀念,小哑巴和尚把这块彩石琢成香炉供奉于广济寺内。这座香炉,一经红日照射,便可映出不同的光泽,如翡翠,似玛瑙。村民们都说这香炉上的丝丝纹路,是小和尚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从此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井水,村民将这里改名为采石矶。
沈劲入住采石矶之后没多久,桓温也领兵到达了姑孰城,会同驻守在姑孰城青山上的部队,合并三万余人,与沈劲在采石矶对峙。
桓温没有听过沈劲的名字,认为朝廷派这么个无名无姓之人来对抗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羞辱,因此决定把这支部队彻底消灭,给点颜色给朝廷看看,而沈劲面对桓温军的强盛也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来对抗。
战争一触即发,就在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时候,朝廷里传来了褚蒜子的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