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官僚体制一一确定,接下来就该具体授职了。
还是从文官说起。
中书省废除后,中书省平章之职,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郭洺随即下诏,任命李善长为中极殿大学士、掌吏部事,为百官总长;任命刘伯温为建极殿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
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任命胡惟庸为武英殿大学士、应天府府尹、掌兵部事;
地方文官,如汪广洋、杨宪等人,分别被授予“总督本省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之职,以取代原来授与他们的“本省平章政事”。
除此之外,为了赋予这些地方总督监察百官的权力,郭洺还授与了他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都察院佥都御使”等头衔。
以上是文官的授职。
武官郭洺自然更不会亏待,毕竟打天下最主要还是得靠这帮人。
按照各大将领资历和功勋的不同,徐达、常遇春、花云、汤和、冯国胜五名将领,因为功勋卓着,全部受封为侯爵,并被任命都司大元帅、大都督;
冯国胜、缪大亨、耿再成、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费聚等二十几位老将,资历过人,受封为伯爵,分别担任总兵或者都指挥使;
至于蓝玉、邓愈等后起新锐,以及赵普胜、丁普郎这类降将,则封为子爵,也被授与总兵、都指挥使的职位。
除了这些活着的将领,已经战死的胡大海、郑遇霖、耿君用,郭洺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一一追封为侯,荫其子孙三代。
趁着封赏武官的机会,郭洺按照刘伯温的建议,立即着手开始扩建亲兵镇。没过多久,便将自己的亲兵队伍,从原来的一万二千人,扩编到了十二万人。
扩建完的亲兵镇,改称为“侍卫亲军司”,也叫“中都司”,为五大都司之首,由冯国胜担任大都督,负责拱卫包括应天府、太平路、镇江路、宁国路、常州路、苏州路在内的,整个直隶地区的安全。
除了设置侍卫亲军司外,郭洺还顺手扩建了锦衣卫,将其改建为拱卫司,由吴弛出任都指挥使、朱亮祖出任指挥佥事。
下设锦衣卫、旗手卫、虎贲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中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总计十二卫。
改建后的拱卫司,由郭洺本人直接统属任免,既不归兵部管辖,也不用听中军都督府的节制,主要负责拱卫銮驾、监察百官、收集情报,并享有缉捕谳狱的特权。
至此,郭洺推行的官制改革、亲兵扩建政策,在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够,算是得以初步完成。
官制改革、亲兵扩建结束,之后几个月,为了扫除元朝的种种积弊,郭洺先是下诏,废除元朝的《大元通制》、《至正新格》,招聘四方文士进入翰林院,以胡惟庸为总修撰官,参考历代律令制度,重新修撰了一部新的法典,起名为《大中律》。
接着开始集中精力,在自己的辖区内,推行各项利国利民政策——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教育五个方面入手。
政治方面。
取消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将这些民族的政治地位置于汉人之下。凡选官任职,皆以汉人子弟优先,其他民族次之;
加强行政监管,严厉打击贪腐风气,凡涉案贪官,分三等处置。一等全族受诛。二等本人处以极刑,全族贬为奴隶。三等降职为民,抄没家产。
经济方面。
废除元朝推行的纸币“至正交钞”,铸造“大中通宝”平钱、折钱,稳定民间物价;
垄断所有盐场、矿场、酒务的经营权,实行国家专卖;
鼓励民间从事商业活动,尤其鼓励出海贸易,设置相应的税收机构,制定税率,按时收取厘金、关税。
军事方面。
除了先前的兵制改革、军区划分之外,郭洺还注重提高普通军人的地位。
自宋朝以降,军人的地位一直非常低下,被民间视为贱业。为了扭转这种风气,郭洺废除了军户世袭制度,凡入伍士兵,皆以合同契约为准,入职发给军饷,到期退役;
所有参军的家庭,赋税和徭役一律减免。子女进入官办学校读书,不收学杂费。士兵因伤退役者,每月有固定抚恤金。正常退役者,拨给公田二十亩。
民生方面:
重新丈量民间土地、清查隐匿户口,没收寺院僧侣的田产,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
推行“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制度,以铁腕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以三十税一的比例,征收赋税,尽量减轻百姓负担;
教育方面:
设立国子监,府州县学,乡村“社学”,大力推行官办学校;
以儒学为宗,别设兵学、律学、算学,务使天下读书人,对军事、法律、数学,全都了然于心;
重开科举,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亦不拘泥于儒家经典,对兵学、律学、算学相关内容,同样非常重视。
上述种种举措,每一项皆耗时耗力,想要顺利推行,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自正月初,郭洺下诏督促群臣照章办理,一直到当年八月,这些政策才算基本执行了下去。
“上位,您打算什么时候出征,常遇春、汤和、花云这几位大帅,这几日天天派人送来书信,请求上位能批准他们对外用兵。”
“啧……不急,再等等吧,现在各项制度刚刚落地,还没有稳定下来,等到明年开春,时机成熟了,孤再考虑对外用兵之事。”
新修建的吴王宫后殿。
郭洺斜倚御座,一只手杵着脸,听罢拱卫司都指挥使吴弛的禀报,笑着道:
“先南后北,等广东、广西、湖南这些省份,全都收入孤的彀中了,孤便出兵消灭江北的张士诚、庐州的左君弼,而后坐观刘福通和元朝死战。”
“等他们双方鹬蚌相争,打得两败俱伤之际,就是咱们出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