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郭洺答应册封自己为伯爵,左君弼在审时度势之后,没有负隅顽抗,很快便正式投降,主动将自己管辖的庐州路交了出来。
随着左君弼的归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尽入吴国版图。
消息传回应天府,郭洺越发欣喜。
“太好了,没想到孤这次竟能兵不血刃拿下江北。”
吴弛闻言,立刻笑着奉承道:“主公如今天命所归,四方诸侯,谁敢不服。”
郭洺没有理会对方,自顾自颔首道:“既然江北已经归顺,孤现在可以放心进攻南方了!”
…
当月中旬。
眼看时机成熟,郭洺不再犹豫,立刻给远在广西的常遇春、蓝玉下令,命二人发兵西征,兵分两路,分头进攻湖南与贵州地区。
与此同时,他还给江西的汤和、郭英、郭兴等人,也下达了命令,让众人从江西出兵。配合常遇春一同攻打湖南。
为了保证出师顺利,郭洺表现得非常大度,给予了常遇春和蓝玉各种便宜行事的权力——允许他们在攻打完各地州郡后,自行调配缴获的物资,自行改编和扩编投降的军队,自行安排各地的守城将领,自行提拔立功将士。
只不过这些事,全都需要事后报备。也就是说,二人做完之后,得派人到自己这里再走一遍程序,以显示朝廷威信。
除此之外,郭洺还督促内阁与户部,一定要做好粮草转运工作,务必保证大军出征之后,后勤方面不出纰漏。
不得不说,这些举措起到的效果非常正面。
自正月中旬常遇春、蓝玉发兵开始算起,到当年二月下旬,仅仅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两人便攻城拔寨、一路平推,替吴国拿下大量州府郡县。
蓝玉从南宁出发,向西征讨,先后夺取元朝设置的思明路、太平路、田州路、镇安路,庆元南丹安抚司,直逼黔南定远府(贵州罗甸县);
常遇春自静江出发,向北征讨,先后夺取全州路、武冈路、宝庆路,最后进入衡州路,重兵围困衡阳城。
与此同时,汤和、郭英、郭兴,以及降将赵普胜、丁普郎等人,也各自率领兵马,从江西行省出征,先后拿下郴州路、桂阳路、常宁州、耒阳州、茶陵州。
很快也进入衡州路,与常遇春会师,一起围攻衡阳城。
时局至此,对吴国君臣而言,拿下湖南、贵州二省,已然是板上钉钉之事。
…
“两位先生,你们说,接下来孤是向四川用兵,还是直接北伐,克复中原?”
这日早朝结束,郭洺特意把李善长和刘伯温留下,询问二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
李善长道:“北方的元廷和刘福通,如今尚在激战,双方正打得难舍难分,谁也奈何不了谁。以臣之浅见,上位目前不宜出兵北伐,而是应该坐山观虎斗,所以还是先攻打四川为上。”
“嗯,有道理。”郭洺听罢,微微颔首,接着把目光转向了刘伯温。
刘伯温道:“臣赞成李阁老的建议,北伐之事,干系重大,确实不能操之过急。臣以为,主公目前应该做好以下这些事。”
“首先是重开科举,选贤任能。如今归顺我国的州府郡县,越来越多,那些前元投降的官吏,虽然可以酌情留用,但地方上的重要职位,终究还得换成咱们自己人,如此才能确保政局稳定。既然要换成自己人,那就必须尽快重开科举。”
郭洺点头道:“关于科举的事,孤先前已经下了诏令,本月月底,由你们内阁主持举办会试,吸纳各地儒生士子前来参与。”
“会试通过的,可继续参加殿试,孤会授与他们进士功名。会试落榜的,孤也会酌情授与他们官职。总之,只要识文断字、通晓事理的,来孤这里应试,一律都有官可做。”
没办法,对于郭洺而言,如今国家初立,各方各面实在太缺可用之才了,只有通过扩招的办法,才能尽可能多地往自己这边笼络人才。
“还有一件事。”
刘伯温微抚胡须,接着道:“主公,设置监军一事,不能再拖了,等科举结束,臣马上从都察院派遣监军御史,前往各大都督、元帅的军中,今后这些将领有什么举动,臣一旦得知,马上如实禀报给主公。”
唐朝以前,历代的监军基本都是派遣御史充当,唐朝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外臣,认为家奴更可靠,这才开始将监军的重任,交给宦官执掌。
之后的宋、元、明三朝,全都继承了唐朝的衣钵,将大量的宦官派遣到军队中充当监军,直到清朝才被废除。
清朝废除宦官监军,主要有两重原因。
其一,与宦官相比,八旗才是清朝皇帝真正的家奴。清朝皇帝将八旗军队派往全国驻扎,哪里有什么风吹草动,皇帝可以第一时间从各地的驻防将军、都统那里了解,不需要额外再派一群宦官。
其二,清朝皇帝准许地方官员密折奏事,倘若发现某地将领有异动,其地的总督、巡抚、道台,可直接给皇帝上奏,第一时间将涉事将领法办。
如今郭洺的宫里,太监十分缺乏,想要派大量宦官出任监军肯定是不可能了,暂时也只能把这个任务派给刘伯温掌管的都察院。让文官来代替太监,充当监军。
“御史监军之事,孤没有意见,等科举结束之后,便有都察院负责具体安排。”
好歹也是从后世来的,郭洺决定借鉴一下明清的先进经验,沉思片刻,继续对李善长、刘伯温道:
“孤决定,扩充拱卫司的兵力,从十二卫增加到三十六卫,新增加的二十四卫兵马,孤准备将他们派遣到各行省要冲之地驻扎。”
“这二十四卫兵马,直属于孤,不归其他任何衙门节制。孤会让他们和都察院的御史相互合作,共同充当孤的耳目,替孤监督震慑各地文武官吏,防止有奸佞宵小之辈,在孤看不到的地方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郭洺的这个安排,主要是参考明朝的镇守太监制,以及清朝的八旗驻防制。
说白了,其实就是他对都察院的文官御史们不够放心,认为这帮人未必会好好替自己监督地方,反而有可能和地方官吏同流合污,欺上瞒下。
所以要另外再选派一批“自己人”。
刘伯温、李善长二人,对此心知肚明,哪里敢说什么反对的话,忙双双拱手道:
“主公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