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跃民头也没抬的回道.“这破玩意回去没信号不能用,拿回去也就是个废物疙瘩。”
“跃民,你真觉得这玩意儿没用?”李奎勇的声音从报纸上方传来,带着几分不解和好奇。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如果手里拿着一款摩托罗拉“大哥大”,这简直就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尽管它庞大得像个砖头,信号还时好时坏。
钟跃民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戏谑.“奎勇啊,你这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东西现在在国内,就跟无头苍蝇似的,没网可连,没信号可用,除了当个豪华版的板砖,还能干啥?”
郑桐在一旁附和着笑.“那这破玩意儿多好,打架的时候还能当板砖使。”
“可话说回来,”李奎勇不死心地追问.“要是真如你所说,那这些洋玩意儿是怎么在国外火起来的?总不能是骗人的吧?”
钟跃民轻轻叹了口气,耐心地解释道.“这不是骗人,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你想,移动通信网络还没建起来,就像高速公路没修好,车跑得再快也没用,对吧?咱们国家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搞这个,估计明年模拟网就能有个雏形了。到时候,这些大哥大才能真正派上用场,不过........”
“不过什么?”
钟跃民故意停顿了一下,吊足了两人的胃口,才继续说道.“不过,初期的网络覆盖肯定有限,自动漫游更是天方夜谭。你得在一个固定的城市范围内使用,出了这个圈,它还是块废铁。”
李奎勇和郑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了几分无奈和期待。他们知道,钟跃民虽然平时爱开玩笑,但说起正事来,那可是字字珠玑,不容置疑。
“跃民,你丫整天就知道看这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咱们来点实际的,走,喝冰啤去!”李奎勇的声音带着几分不容拒绝的豪爽。
郑桐不甘心的说道.“等明年,看看到底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不过,跃民,你这眼光独到,到时候要是真有什么新玩意儿出来,你可得第一个告诉我们啊!”
“你们两个这急性子什么时候能改改?行了,你们先去,我还得等人。”
李奎勇听到之后,嘿嘿一笑,也不再多说,拉着旁边同样满脸好奇的郑桐,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下楼去了。
房间里恢复了宁静,只剩下钟跃民一个人和那张被翻阅过的报纸。他轻轻摇头,自言自语道:“这移动通信啊,可不是你们这些外行人能轻易理解的。模拟网开通,大哥大普及,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可惜啊,漫游功能还得再等等.......”
李文博新找的投资经理来的比较快,提着公文包,满头大汗的。
李文博介绍道.“钟先生,这位是黄忠明。”
“黄经理,这位是钟先生,也是咱们公司的大老板。”随着李文博的介绍,黄忠明的目光落在了钟跃民身上,那是一位眼神锐利、笑容中藏着深意的人。
黄忠明顿时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与期待。他迅速调整呼吸,试图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这次重要的会面。
汗水沿着他的额头滑落,滴在擦得锃亮的皮鞋上,却也顾不上擦拭,只是礼貌性地整了整领带,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
“钟先生,您好!很高兴有机会见到您。”
钟跃民那双深邃的眼眸温和却又不失锐利地打量着黄忠明,那招牌式的笑容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考量。“黄经理,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团队。股市如战场,听说你最近研究了不少市场动态,咱们正好聊聊。”
李文博见状,适时地插话道:“黄经理,钟先生对港股市场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最近局势多变,机会与挑战并存。他提到了刘大雄在股市中的成功操作,认为我们也可以尝试一把。我个人则特别看好国泰置业,觉得这是个值得投资的潜力股,想听听你的专业见解。”
黄忠明闻言,神色更加专注,他迅速从公文包中抽出一份文件,边翻阅边说道.“确实,港股市场近期波动较大,不少个股呈现出高抛低吸的机会。至于国泰置业,我之前也有关注,它的基本面稳健,土地储备丰富,尤其是在城市更新项目上有着独特优势。不过,考虑到其股价近期已有一定涨幅,直接收购的成本可能会较高,我们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钟跃民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思考黄忠明的每一句话.“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而行,关键在于我们的策略是否足够灵活,信息是否足够准确。黄经理,你认为如果我们采取分批建仓的方式,逐步吸纳国泰置业的股份,同时利用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部分风险,是否可行?”
黄忠明缓缓地端起水杯,轻抿一口后将杯子轻轻放下,然后微微皱着眉头陷入沉思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黄忠明终于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看向钟跃民,语气沉稳地道.“钟先生,请恕我直言,您刚才提到的那两家公司其实都不太合适咱们去招惹。这其中的缘由嘛,一来它们的背景深厚、实力强大,以咱们目前的能力恐怕难以与之抗衡;二来李总的名声在股民当中实在是不够响亮,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若是想要对其进行狙击操作,难度可谓相当之大,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至于浑水摸鱼这种手段,更是行不通,因为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未必会心甘情愿地从您手中赎回那些股票。综合考虑下来,依我之见,钟先生当下并不适宜涉足此类业务。”
听完黄忠明这番话,钟跃民原本平静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惊喜之色,眼中光芒大盛,连忙急切地催促道.“哦?黄经理请继续讲下去!”
显然,这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所提出的观点让钟跃民深感认同,并且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钟跃民心中暗自赞叹不已,果然不愧是行家里手,寥寥数语便切中要害,直接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这样精准而深刻的分析,钟跃民丝毫没有感到气馁或沮丧。
毕竟商场如战场,有得必有失,此路不通那就另寻他途便是。更何况,他此次与黄忠明会面的目的本就不仅仅在于探讨具体的投资项目,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下这位业界精英的真实水平和见识见解。
就在这时,黄忠明稍稍停顿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紧接着又开口说道.“既然钟先生觉得前面所说的方案不可行,那么不知您对于收购银行这件事情是否有一定的兴趣呢?”
听到这话,钟跃民不禁微微一愣,但很快便恢复常态,笑着回答道.“哈哈.....收购银行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那可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不过话说回来,我对此倒是挺感兴趣的。黄先生不妨详细给我讲讲,如果真的可行,说不定以后咱们还真有可能收购一家银行呢。”
“钟先生,您对银行业是否有所了解呢?”黄忠明试探性地问道,他深知,对于一位决策者来说,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不了解,直接说。”钟跃民坦诚地回答,没有丝毫掩饰。他确实对银行业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新领域的探索欲望。
黄忠明闻言,微微一笑,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对香港的银行业了如指掌,开始娓娓道来.“钟先生,香港银行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在近几十年间,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香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这为香港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第二次,则是在最近七八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上内地,金融、航运、贸易等高增值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这两次经济转型都对资金产生了长时间的巨大需求,从而为香港银行业的繁荣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机遇。”
“大家都形容香港银行业的繁荣景象为‘银行多过米铺’。”黄忠明幽默地补充道,试图让钟跃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香港银行业的繁盛。
钟跃民闻言,点了点头,笑道.“这个我知道,走在这条街上,不到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家银行,确实是多如牛毛。”
黄忠明继续深入剖析香港银行业的历史与发展.“1978年,港府放宽了银行执照的限制,这一政策变动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香港金融市场,使得大量外资银行纷纷涌入香港开业。这些外资银行中,不乏东南亚华人的侨资银行,它们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到了1982年,港府又撤消了外币存款利息税,这一举措更是让大量国际资金如潮水般重新流回香港,进一步推动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
黄忠明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是在回忆那段光辉岁月.“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随着香港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许多本土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被外资或内资大行收购或兼并,甚至有的正处于垂死边缘。”
钟跃民闻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黄忠明的观点。他对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也有一定的了解.“确实如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先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六十年代,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香港进行的国际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形成的贸易款项与华侨汇入款,构成了香港重要的资金来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银团贷款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资金。”
黄忠明见钟跃民对香港银行业的历史和发展有一定了解,便进一步深入话题.“钟先生,您提到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确实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银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银行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的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和业务创新。一方面,它们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
“当然,这些努力并非一蹴而就。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仍有一些银行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它们或是因为风险管理不善、或是因为业务单一、或是因为缺乏创新能力而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这些银行的规模都不小吧?”
钟跃民对于银行的规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没有几百亿的资产,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开银行的。然而,黄忠明却用一段历史事实给他上了一课。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赴大陆谈判期间,香港华资恒隆银行遭遇了挤兑事件。到了1983年,恒隆银行最终被政府接管,港府从外汇基金中注入了17亿港元资金,才成功拯救了恒隆,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黄忠明语气沉重地说道.“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传媒的渲染,香港的信心危机愈发加重,走资潮汹涌澎湃。1983年初,‘港元危机’爆发,市面谣言四起,传闻将会以人民币取代港元,港币汇率暴跌,人们纷纷抛售港币。在这场危机中,有7家接受存款的公司倒闭,就连财大气粗的新鸿基银行也告急。”
钟跃民闻言,不禁唏嘘不已.“那后来呢?”
“到了现在,香港注册的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家华资银行中,有的已经易帜,有的接受了外资大银行的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还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所拥有,其作风一贯稳健。然而,在华资银行纷纷落马的背景下,永隆银行也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其存贷比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虽然这样做降低了风险,但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就这一点而言,注定永隆银行难以成为业界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