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诸多大臣一一落座。
因谯国公柴绍告病,缺席此次酒宴,座位得以紧挨李靖的勋国公张亮,有些好奇的凑上前,小心问道:
“听卫公刚才语气,难不成...是曾有幸品味过这般佳酿?”
李靖扭头看了眼,张亮同为军伍出身,虽然战绩不怎么拿得出手,但同样也是好酒之人。
李靖指挥大兵团作战,深谙‘以正合,以奇胜,胜而后战’的信条,一生从未落入下风,只打顺风局。
以他的战绩,除了更挂逼的天策上将,其他人的战绩,确实不怎么拿得出手。
而让李靖颇为不喜的是,张亮这人自打被封国公后,就开始声色犬马,没了当年胆气...
不过看在当年战友的情分上,李靖的语气还算和善:“的确,老夫曾有缘品鉴过一次佳酿,但听说产量不高,一年只有四五坛。”
说起这事,李靖不禁脸色一黑,光是自家,李斯文就送了八小坛的量。
再算上给秦琼、程咬金、房玄龄、侯君集等人,若是每家的数量都差不多的话,这已经有了两大坛的数量。
再看看今天陛下摆出的这十几坛...难不成李斯文酿酒费了一年功夫,最后就给自己留了几小坛的量?
想想都不可能,那小子私自昧下的,少说还有一两大坛,这倒霉孩子,竟然来骗他这个老年人...
听到李靖的回答,张亮颇有些遗憾的摇头叹惋。
就算以最大的酒坛,能分二十小坛来算,自己这个后知后觉的已经是排不上号,再想一尝此次佳酿,最迟也要明年!
不过...张亮瞅着李靖一脸沉思的模样,心有侥幸的试探问道:
“那卫公可有门路,可否代为联系...不瞒你说,这酒实在合某口味,若再无缘得见,怕是此生空留遗憾...”
李靖斜了张亮一眼,这话说得...还让他怎么拒绝!
稍作沉思后便痛快点头:“区区小事,有何不可!”
“此酒说来也巧,正是懋功家老二主持酿造的,酒厂开在汤峪。勋公若是喜爱,可以派人留意一番。”
“只是听彪子那意思,最近不会有酒水上市。当然,若勋公实在割舍不下,某府上还藏有三小坛,可匀你一坛!”
张亮眼前一亮,紧忙举杯谢道:“那某便多谢卫公割爱,某敬卫公一杯,共浮一大白!”
众人觥筹交错间,身披黑甲的席君买,突然快步走入殿中,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启禀陛下,殿外虞永兴、欧阳率更求见,说是有大事相商。”
“嗯?虞师不是称年事过高,早早便告退返家了么,怎么突然又有要事相商?”
李二陛下低声自语一番,嘴角勾起轻笑,饶有兴致的挥了挥手:“那还等什么,快带两位先生进来!”
贞观三年,年过古稀的虞世南因功劳苦高、性格刚正,被加封为永兴县子,被世人尊称‘虞永兴’或‘虞先生’。
而欧阳询因书法驰名,后被举荐为太子率更令,从此被称一声‘欧阳率更’或者“欧阳大家”,只是品级不够,无缘参加年会。
不过这俩人都是三朝遗老,辈分、岁数甚至还在高祖李渊之上。
所以饶是李二陛下地位尊贵,对这俩人间祥瑞,也是一等一的包容、尊重。
“是!”
席君买领命,倒退而去。
出殿前特意抬头瞅了眼,正被几位国公齐力灌酒的统领李君羡,有些庆幸,有些羡慕的叹了声。
他级别太低,戍卫中宫的职责又太重,根本没资格、也没时间入殿与百官同乐。
但也好在级别较低,不用休沐假期还要陪同上司聚餐,更不用面对几个酒蒙子的联手针对。
不多时,虞世南和欧阳询一前一后迈入大殿。
只一眼,就看到正撸起袖子掰手腕,憋到面色涨红的几位国公,甚至就连房玄龄同样也是醉眼迷离,心神恍惚的模样。
再闻到殿中久久不散的馥郁酒香,两人不禁眼前一亮。
先是躬身行礼:“臣虞世南、欧阳询,参见陛下!”
“两位先生不必多礼,快快入座,也好与朕胜饮一杯,这酒水来之不易,味道更是上乘,不可不尝!”
不等李二陛下开口,两位有眼力的内侍已经将二人扶起,小心引至案几后。
等两人坐好,遥敬了一杯后,李二陛下这才问道:“两位先生去而复返,可谓何事?”
欧阳询轻抿着酒水,并不做声。
虞世南与李二陛下有段师生情,更是李斯文的二师父,于情于理都该由他交代此事。
虞世南自然清楚这点,面带喜色的回道:“今日越王宴请诸多世家子弟,臣之爱徒,有幸也在其中。”
“宴席上不乏佳作,而臣之爱徒却诗兴大发,挥洒间作出一篇长赋...”
“饶是老夫以何等刁钻眼光细细品读,最后也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弗如远甚。”
“得此佳作,老夫喜不胜收,故特意返程,诚邀陛下,诸位大人一同品鉴爱徒拙作,加以斧正!”
“哦?”
虞世南性情刚烈,为人正直,即便是他的亲子,也不曾得如此高赞,而今却对一位徒弟赞赏有加。
一时间,李二陛下对他口中的那位爱徒、以及这篇长赋,起了不小的兴趣。
唐人好诗之风也不是突兀而生。
早在隋文帝平定乱世,再次大一统之后,国家渐渐富强,百姓衣食无忧,对文化方面的追求便有了些许起色。
一路发展至今,虽然还远不及百年之后,唐玄宗时期的文坛盛世,但爱作诗、喜品诗的风气已然大行其道,连皇帝也深受影响。
而且,李二陛下不仅是文治武功盖世,就连诗歌方面,同样有着惊人的才华。
一生所作诗文将近百篇,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抒怀、对大臣的颂诗...几乎无所不包,皆为上乘。
其中最出名,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篇专为长孙无忌所作的《威凤赋》。
因为这篇长赋最是闻名,又是家中排行老二,所以,李二陛下还被后人戏称一句‘李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