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的政治眼光更胜李靖一筹,自然也看出了这点,不由的长长舒了口气。
夺嫡的这场风波,总算是消停了。
而后不禁感慨一声:“太子能坐稳储君之位,还要多亏了李斯文。”
“远在汤峪而左右长安局势...如此看来,此子不管是文采还是运筹帷幄的能力,都远超旁人想象。”
“遗爱那孩子能与之交好,当真是傻人有傻福!”
如此想着,房玄龄向对坐的李靖点头回应,两人默契一笑,举杯对饮。
不多时,李二陛下已经收拾好心情,但心中仍有几事不解——李斯文那小子能写出这种玩意?他又是什么时候和虞世南扯上的关系?
抬头看向虞世南,语气中有几分惊疑不定:“虞师,此篇《阿房宫赋》,果真是你爱徒所作?这字迹...”
李斯文是有才不假,但这篇长赋实在过于惊艳绝伦,甚至在立意、格局等方面,以他看来,甚至还要在千古第一赋《洛神赋》之上。
俗话说诗以传情,文以载道。
就单是这篇长赋,字里行间的那股胸中激荡历史兴亡,感慨现实重演往事,所想要表达出的居安思危的劝诫之情...
思想不到超脱世俗的境界,又如何挥斥方遒,作出如此经典?
种种考虑下来,就很难让李二陛下相信,此等佳作竟是出于一弱冠小孩之口,简直天方夜谭!
但要说抄没抄袭...李二陛下再三思索,还是否决了这种不切实的猜测。
毕竟,没人会藏着掖着一首,注定名留青史的长赋。
写出来的第一时间必然是抢先公布,待其传遍士林后一举成名,被人驮着供上文坛。
而且任由李二陛下思来想去,都想不出天底下还有谁,能写出如此豪迈,又自带一股警示意味的批判之作。
难不成...还真是那混小子写出来的?
可再一想到,李斯文写赋的目的,竟是为了攻讦青雀,李二陛下的心情就更加糟乱。
青雀的名声本来就急转而下,半年努力下来始终不见太大成效,结果现在又多了这篇经典助力...
青雀呀...这次怕是朕要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就在皇帝心中五味杂陈时,虞世南已经起身,恭敬回道:“确实是爱徒所作不假。”
说着,虞世南便想起了李斯文与李唐皇室间的‘救驾’情分,想来...陛下应该也清楚他的字迹如何。
当初的那首《青玉案》,虞世南被他人的赏析误导,认为李斯文是在虚写公主,实则在帮太子站台。
于是又开口解释道:“至于拜师...此事说来话长,还要从数月前,从宫中传出的那几首佳作说起。”
“因为那首《青玉案》过于惊艳,才让臣知晓了蓝田公这个好苗子。”
“但仔细观其字,却是有形无神,空费一身才华,臣与欧阳实在爱才心切,这才贸然拜访曹国公府,强行与蓝田公结下这段缘分。”
“如今相隔几月,爱徒又有大作问世,所以臣特携作品入宫,请陛下斧正一二,也不失陛下与蓝田公,师出同门之谊。”
‘师出同门’四个字一出,别管是文臣武将,在场群臣都有些绷不住,差点咧出声来。
虞世南年事已高,平日远离朝政,就待在家中一亩三分地修身养性,自然不清楚李斯文和长乐长公主之间的孽缘。
但在场群臣谁不知道,李斯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乘龙快婿。
结果现在被虞世南一掺和,好好的女婿和岳丈,又多了一层师兄弟的身份...
而且以李斯文的尿性,将来指不定要和李二陛下各论各的,你叫我贤婿,我叫你师兄...一想到这种场面,群臣纷纷掩面,啼笑皆非。
李二陛下倒没在意同门情谊,或者说,他已经被前边的‘斧正’俩字吓到,根本没闲心在意后续字眼。
斧正?您老可真看得起朕。
就这篇《阿房宫赋》的水平,他那些引以为傲的大作,都可以送去惜字塔供人取暖了...
李二陛下心中腹诽不断,捂脸苦笑几声。
不提文采,对李斯文书法上的毛病,他还是较为清楚的。
甚至还曾与皇后相谈,说等哪天有了空闲,就召李斯文入宫指点一二。
但由于最近政事繁忙,便将此事抛在脑后。
没想到再提起这事,已经被虞世南抢了先...
这下好了,自己的辈分平白低了一辈,以后要和李斯文那小子称兄道弟...这叫个什么事儿啊!
一想到将来,那混小子腆着脸叫自己‘师兄’的模样,李二陛下就气得牙痒痒。
而且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李斯文这家伙,绝对是先婉言推辞不断,直到知晓了虞世南的辈分,这才喜不胜收,点头同意拜师。
不然...就以李斯文那惫懒的性子,不可能自找麻烦,给自己添个书法老师,天天督促自己练字。
但如今木已成舟,李二陛下也只能不太情愿的点了点头,勉强笑道:
“虞师此言在理,李斯文此子文采卓越,书法斐然,但若细细品鉴,就能发现此子字迹过于刻板,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虞世南就是因为这点,才登门求着李斯文当自己弟子,自然再清楚不过。
还算满意的点头笑道:“爱徒曾经的问题确实不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然改进了不少。”
说着,手指向皇帝案前的那张白宣:
“观这张复写稿,虽是勾摹原作字迹,但笔触与走向的细节已然明了,想来...蓝田公这些天在汤峪时,是下了苦功夫的。”
勾摹法,也称双钩书法,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字帖之上,然后以笔单线写出字迹的空心字,然后再添黑墨,使得观者可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
发源于隋末唐初,专门为了流传名家书法作品而发明,技术精纯者一个时辰可勾摹上千字。
李二陛下细细打量一番,点头笑道:
“的确,观其字迹,凌厉的笔锋已有渐缓之势,相较从前,又多有了几分挥洒自如的从容,好看了可不止一点半点儿。”
“李斯文那小子短短时间能有如此进步,还要多亏了虞师指点。”
听皇帝赞叹有加,虞世南不仅喜上眉头,脸上褶皱如菊花绽放:
“哪里哪里,还是蓝田公勤奋有加,臣与欧阳不过相赠几本名家字帖,算不得什么功劳。”
他收到长赋后,之所以着急赶来皇宫,其实是为了让皇帝提前有个准备。
不然等这首赋风行天下,越王李泰成为笑谈的时候,盛怒的皇帝必然少不了责罚。
而今经他操作,见皇帝反应,该有的惩戒肯定少不了,但李斯文至少能免去一顿皮肉之苦,这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