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初一,唐宣宗因长期服食长生丹,暴病而亡。
八月初十,神策左军中尉王宗实,拥立时年二十六岁的郓王李漼即位,史称唐懿宗。
宣宗生前虽有“小太宗”之称,实则是徒有其名。执政前期,靠着玩弄权术,搭建了一个看似光鲜的“大中之治”。
晚年则沉迷于长生术,不再过问政事。官员们借机巧取豪夺,拼命压榨百姓。特别是富庶繁华的江淮,以及远离权力中心的岭南等地,当地官吏的苛捐杂税以及暴政虐行搞得民怨沸腾。
十二月,浙东(浙江以东近海地区)爆发起义——浙东也称浙江东道,治越州山阴县(今绍兴市越城区),辖越(今浙江绍兴)、台、衢、婺(今浙江金华)、明(今浙江宁波)、处(今浙江丽水)、温七州。
过不下去的私盐贩子裘甫,带领百余人在象山(浙江宁波象山县)举旗造反,向西挺进剡县(浙江绍兴嵊州市),屡次击败前来进剿的官兵,吓的明州(今浙江宁波)城内昼夜城门紧闭。
浙东观察使郑只德指派将领刘勍、范居植领兵三百,会同台州驻军共同进讨。
咸通元年(860年)正月初四,浙东军与裘甫在桐柏观(浙江天台县西北)交战,被打得大败,范居植战死,刘勍仅以身免。
正月十四,裘甫率千余人攻陷剡县(浙江绍兴嵊州),大开府库,招募士卒,部众急剧扩充至数千人,越州(浙江绍兴)全境陷入恐慌。
当时的大唐虽然内战频仍,但大都集中在长江以北,浙东一带许久未经兵患,当地军队战斗力极其薄弱,盔甲、兵器因长年不用早已腐朽锈蚀,能够集结出战的军队不足三百人,根本无力与义军抗衡。
郑只德无法,只得花重金征募新兵。谁知匪患当头,负责招募的军吏仍然贪污索贿,招来的全是些没钱孝敬、被迫参与的孱弱民众。
郑只德再次派将领沈君纵、张公署、李珪率五百新兵征剿裘甫。用弱兵打顽匪,注定又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戮。
二月初十,战线在剡县(浙江绍兴嵊州)以西展开。
袭甫令人暗中在三溪以南设伏——三溪为今浙江缙云县三溪乡,含金溪、汉溪、龙溪,故名——并修筑土坝拦阻上游河水,使溪面可徒涉而过,他在三溪以北列阵。
双方刚一交战,裘甫佯装败退,顺利通过溪流。浙东军不知有诈,乘胜追击。刚刚渡过一半,上游的土坝被义兵掘开,河水猛然暴涨。浙东军大败,三员将领全部战死,只有少数几人侥幸逃脱。
此战过后,让原本活跃于浙东山海之上的无赖亡命之徒从四面云集而至,加入裘甫,义军人数多达三万。
裘甫将这些人分为三十二队,并指定头目管理。这些头目中有不少能人,其中刘暀谋略出众,刘庆、刘从简勇猛善战。
裘甫遂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年号“罗平”,铸大印“天平”,以剡县为根基招兵买马,声威震慑中原。
郑只德眼见形势不可控,急忙奏报朝廷,并向邻近各道求援。
浙西军派牙将凌茂贞出兵四百、宣歙军派牙将白琮出兵三百赶来支援。郑祗德先让他们驻防越州外城及东小江(今钱塘江支流曹娥江),后又将他们调入城中自卫。
为让友军听其指挥,郑只德犒赏给他们的财物比朝廷度支所给多出了十三倍。但即便如此,前来支援的将士仍不满足。
宣歙将士请求让当地军队打头阵,而浙东军早被义军打怕,将领们或是装病、或是伪称坠马摔伤,谁都不愿再去送死。结果无论是前来支援的外地友队,还是浙东驻军全都躲在城里拒不出战。
义军游骑趁势进至平水东小江(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越州(浙江绍兴)城内百姓各自收拾行囊,随时准备逃亡。
朝廷知道郑只德懦弱,商议着挑选一名武将取替他。宰相夏侯孜说:“浙东山海阻隔,只可智取,不可力攻。前任安南都护王式虽是儒家子弟,但在安南威震华夷,名闻远近,可将剿灭乱匪的任务托付给他。”
众相深以为然,随即任命王式为浙东观察使。
那么这位王式是何许人也,因何会得到朝中宰相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