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隶校尉: 【桓温的功劳不够,中枢也搞不定,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
【强行进一步,他儿子桓玄就是例子,桓温就是婊子当着,牌坊还放不下,要是狠一点像杨坚这种不服的不听话的都杀了,没准有机会嘞。】
桓温:“……?”
《如何一条评论让人红温》
什么叫婊子当着,牌坊还放不下……
简直粗鄙!
“……”
但又无法反驳。
coco: 【进一步绝对能遗臭万年,桓温敢强行篡位一定会天下大乱,北方前秦遇到的就不会是一个比较团结的大晋。】
大葱呀: 【桓温运气不好,运气好就是刘裕了。】
Flames: 【桓温主要就是太犹豫了。】
我们这里有鲸鱼: 【不是犹豫,是太性情了,一下一下的,就等他最后一哆嗦,他却感性起来了。】
桃李不言: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每次读史至此都不由得潸然泪下。】
【十六国南北朝有太多悲剧英雄了。祖逖刘琨这两个西晋最后的双子星,慕容垂兄弟,再有就是桓温了。】
@¥: 【总的来说桓大司马就是既要又要,即拉不下脸强行把皇帝拉下来,又想要皇帝亲手把皇位禅让给他,对他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
“……”
诸天万朝:(默默吃瓜看戏jpg)
桓温破防又红温又破防。
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桓温三次北伐并非都是失败的,第二次北伐是成功的。
第一次北伐: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率四万步骑从江陵出发北伐前秦,取道武关入关。
晋军大败前秦军队,进据灞上。
但因前秦抢先收割麦子并坚壁清野,导致桓温军缺粮,最终在六月前关中三千多户人南归,北伐前秦失败。
第二次北伐: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在江陵起兵北伐姚襄。
八月,桓温到达洛阳城南的伊水,大败姚襄,周成以洛阳向桓温投降。
桓温留兵戍守洛阳,修复皇陵后押着周成及带着三千多家归降的平民南归,此次北伐收复了洛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三次北伐: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亲率五万大军北伐前燕。
前期晋军进展顺利,但后来前燕慕容垂率军迎战,前秦也派来援军,战场形势对东晋不利。
由于桓温未听从郗超建议,又逢天旱无水,粮草短缺,只能“焚舟步退”。
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追击,双方战于襄邑,桓温军大败,死者三万人,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时锦初给视频点了一个赞,说实话刚开始她还没反应博主在讲谁,直到听到三次北伐才反应过来。
在历史中,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亮节,姿貌伟岸。
从为父报仇一事可见其胆识与血性,15岁时就立志报仇,十8岁时不惧江氏兄弟防备,成功手刃仇人。
桓温有出色的军事洞察力和决策力,他看准成汉政权内乱的时机,果断西征,灭亡成汉。
他三次北伐,虽未完全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但也曾取得攻入关中、收复洛阳等成果,极大地振奋了东晋的军心民心。
一方面,桓温推行“庚戌土断”,清理户籍,抑制了士族隐匿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他专擅朝政,太和六年强行废黜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还大肆清除异己,严重破坏了东晋的政治稳定和权力平衡。
而让时锦初对桓温这位野心政治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桓温有着强烈的功名心,渴望建立不世之功,流芳百世。
但当他意识到可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更高的历史地位时,甚至喊出了“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不如遗臭万年”的话。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这是东晋权臣桓温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其晚年对加九锡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极度渴望。
桓温无疑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有着独特的人格特质和政治追求,再去回看桓温的一生。
也难怪博主开头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这句普普通通的话竟让桓温悟了一辈子?
而历史中的桓温又真是如此吗?
“……”
桓温:能不能不要再扎我心了?
很多事情桓温并不是不知道,就像网友说的,迈前一步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他真的不害怕吗?
虽是说了那名句,但人往往越是缺乏什么,才会越在他人面前展现什么。
桓温无疑是有野心的,但他也害怕,人终将是环境的产物。
而这句话适应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