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赢棋赢在对方怎么选择都是错
冬去春来,时间如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时间易去的同时不免想到自然现象上来,生命的归途是寂灭,然而寂灭分两种,一种是自然而然即寿终正寝,一种是其它意外情况。同样下棋都是赢棋,有没有可能一种是对方失误而失败,另一种是对方没有失误而失败呢?
象棋中曾经流行一个观点:只要双方不出错,那么就会和棋。你之所以赢棋是因为对方出错了,出现失误了。
这个观点一出,狠狠打击了大家学棋的积极性,打击了学棋的乐趣。同时这种观点也得到不同棋友的认可。
那么之所以赢棋真的是因为对方出错了吗?
这个出错是说,对方还有正确的选择,而是选择出错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当时情况下我们不能判断出本身是否错误呢?而只能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后再说当时是错的?例如围城打援,你救不救?你救了,最后救援部队被消灭。那么从结果反推说当时救援是错误的,但是从当时看,真的是错误的吗?如果不救援可能被围部队就会被消灭,所以可能存在一种不能判断对错的情况。
这是第一种观念即对错在当时可能是无法判断的。
象棋中同子不同势,一样的子力不代表者就是和棋。每一步棋都代表了空间的得与失,要地的占领与失去。即使子力相同,而对空间做出不同的选择的时候,也代表了走向胜利或失败。
得子不代表走法正确,弃子不代表错误,但不论得子还是失子都代表了局势的变化。上一章
红出车捉炮,那么黑炮要不要保?具体战斗中黑方选择退底留存,但是接着红方弃车杀象最后胜利。那么你说黑炮要不要保,具体战斗中因为保护而最后输棋,那么保炮就是错误的吗?不一定吧!不保这个炮当时就丢一个大子,差一个大子会怎么样?难道不保就是对的?所以对错在当时看来可能不是能够判断出来的,我们只是在最后结果出来后再反说当时选择错了。
第二种观点,不是当时的选择错了,而是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你怎么选择都是错的。
“先为敌之不可胜,然后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这里先为敌之不可胜意思是说只要自己做到极致,那么就会不可战胜。恐怕这句话也是象棋中只要不出错就是和棋的重要思想来源。因为我已经做好所有的应对了所以我是不可战胜的,对方顶多和棋。
先为不可胜,本身是对一些现象的说明,但不一定是所有现象的说明。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推广到所有情况下则有待商榷。因为它只是一个论断,我做到最好的话就是不可战胜的。也有可能做到最好后依然是失败的。先为敌之不可胜,本身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我不出错就不会输。这不是论证也没有进行论证,只是拿来直接运用。
下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有序(相同的子力相同的部署)到无序的过程,开始是有序的,后面是混乱的,怎么能用开始有序的“同”说混乱的结果也是“同”呢?混乱无序的后果谁知道呢!在绝对实力面前,有时候不是不出差就能挽回的,要不然就不会有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的说法了。
先为敌不可胜,这个作为起点可以论证一些东西,但作为起点本身没有对自身进行验证。做到极限而不出错的话,可能是不败的,这是存在的。但不是所有时候自己做到最好就不会失败。
再拿图1做例,后面的失败使你认识到可能退炮这步棋出错了,所以失败了。但是你不知道不是你不这样选择就不出错了,而是不论你怎么选择都会失败。这样你或许说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根本不存在选择对的时候。
象棋就应该这样,棋手要作的是迫使对方如何选择都会出错,而不是他认为他只是选错了才出错。
下棋对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留给它所有的道路都是通向失败的,而不是因为他出错而失败的。
以上观点或许不一定正确,但是它给了我们更多下棋的乐趣,也提高了我们智慧碰撞的底线。
象棋始于秩序,终于混乱。我们不能以秩序的开始的“同(同子力同位置)”,就认为混乱的结束也是“同(和棋)”。有序的开始,无序的混乱,混乱的结果谁知道呢!可能是胜利与失败,也可能是双方成和,或许混乱的结果代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以前进的姿态或进攻的积极态度,迫使对方不断出错,造就胜利的机遇。迫使对方选择的时候,不是选择当前这一种走法错了,而是选择其它走法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