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荆州,陈明不自觉地便谨慎了许多,他先是扔了头上所戴的斗笠,然后又换了副当地人的装扮。
虽说越往南,气温越高,可现在仍是仲春,天气只能说是温暖,根本谈不上炎热,戴个斗笠反倒有些奇怪了。
一路往南,用了三日,先过宜昌,再至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这里生活着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从一位当地人的口中了解到,土家族以古代巴人的两支——廪[lin]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当地土着和当地的汉人、濮[pu]人、楚人、乌蛮等族群共同构成。
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置,巴被封为子国。
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
唐宋时期,朝廷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的统治政策,史称羁縻[mi]政策。
前元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设立了数十个土司。
而今,虞廷在在元代土司设置的基础上,对土司的建置、职官品位、承袭、废置、升降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使土司制度趋于完备,同时,为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在各级土司机构中派遣流官,对土司进行监督。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用汉字表义。
苗族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传说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荆蛮”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蚩尤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黔东这个称作“五溪”的地区,史书称“武陵蛮”“五溪蛮\"。
唐宋时期,\"苗\"的称呼始见于记载。由于历史各朝发生的战乱和民族镇压政策,使得苗族不断的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抗争,也致使苗族经历了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大迁徙。
苗族人勤农桑,善林牧,精于银饰、蜡染。擅歌舞,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苗族服饰华丽,苗女多姿,还有传闻说当地人会下蛊。
一旦中了情蛊,便会对下蛊之人情根深种,爱到不能自拔。
作为曾经生活在21世纪的人,陈明对这些自然是不信的,但在眼前的这位老伯提及这些的时候,他也没有出言反驳。
对于这类少数民族的文化,自然要保持尊重。
在此处略作修整,陈明跨过湖北、湖南的交界线,继续往边关而去。
湖南的别称为“三湘四水”。
其中“三湘”多有歧义,有说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或曰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还有的说是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
三种说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而“四水”则指湖南境内四条着名的河流,从北至南,依次是澧水、沅水、资水和湘水,最后都汇入洞庭湖。
陈明踏入常德之后,毫不犹豫地弃了马,改为徒步前行。
尽管速度相比骑马要慢得多,但这样一来,他的行动就更显得低调不少,目标自然也就变小且不易引人注目了。
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张贴着有关他的画像。
然而,陈明早在进城之前,就已经远远地观察过这些画像。
据他推测,那个负责绘制画像的画师应该从未亲眼目睹过他本人的真实容貌,只是凭借他人的口头描述来作画罢了。
再加上他本身的相貌实在太过平凡无奇,所以对方所描绘出的形象,不说与现在易容换装后的自己大相径庭,但也看不出有何相似之处。
陈明先是顺利地渡过了澧水,随后又安然无恙地穿越了沅江。
至此,一切都还算平静无波。
接下来,只要能够成功跨越资水,他就能进入南国的领土范围了。
可是,当陈明继续朝南行进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渐渐涌上心头。
他敏锐地发现,除了时不时出现的一队队巡逻士兵外,还有一个令其难受的困境——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原本应该繁忙穿梭的资江水面上,此刻竟然连一艘船只的影子都看不到!
“永王麾下虽然坐拥五万大军,但是想要在凉州、荆州以及扬州这广袤的三地寻找我的踪迹,简直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搜寻一根绣花针一般困难!看来,姚崇父子倒是颇为精明,他们深知这一点,于是选择仅仅在这三个州与南国的交界地带设下天罗地网,就等着我去钻!”陈明心中暗自思忖道。
“想来梁、杨两州的戒备只会比这里更严,我既然敢来荆州,那么这资水便非渡不可了。”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铁锁横江,我又如何能渡过这条河呢?”
正当陈明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如何解决眼前困境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那是个看起来不过七八岁模样的孩子,迈着轻快而又略显小心翼翼的步伐朝他缓缓走来。
待走到近前,孩子抬起小手,将一个皱巴巴的纸团递给了陈明。
陈明满心疑惑地接过纸团,轻轻展开,目光落在那张纸上所写的文字之上。
只见上面用俊秀的字体清晰地写道:“明日卯时设法赶至千寻渡口,会有船只接你北渡,过时不候!”寥寥数语,却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陈明心头的阴霾。
正在头疼之际,忽然有一个孩子向自己走来,并递给他一个纸团。
陈明将之展开,只见上面写道:“明日卯时设法赶至千寻渡口,会有船只接你北渡,过时不候!”
读完之后,陈明又惊又喜,惊的是这隐藏在暗处的究竟是何人,竟然知道他的行踪。
喜的是,对方是友非敌,解了他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