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这个公元1009年就要进入最后的尾声,赵恒也坐在皇宫里琢磨着该怎么庆贺即将来临的这个新年,但一份边关急报的送达却打碎了他的这个美梦:公元1009年12月11日,辽国皇太后萧燕燕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作为自己名义上皇叔母,同时也是兄弟之邦辽国的国母,赵恒对萧燕燕的死给予了最高规格的礼遇,他下令废朝七日并让礼部官员尽快制定出在宫里为萧燕燕举哀的礼制,同时他向辽国派出祭奠使代表他前去致哀。此外,他又让辽国派驻宋朝的使节在开宝寺为萧燕燕设立灵堂,大宋朝的顶级官员无论宰相、枢密使、三司使还是翰林学士、知制诰一律前去灵堂致哀,而他自己也在皇宫里亲自为萧燕燕穿上了丧服。总之,一切礼仪基本上都是与宋朝本国皇太后驾崩的丧礼规格看齐。
赵恒这面子工程做得是相当的到位,但他的内心甚至宋朝这边的大臣们心里对此事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样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个在很多年里都被宋朝的这帮士大夫私下里斥为“妖后”甚至是“淫后”的女人在其离世之后却在享受着他们的祭拜甚至是跪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但这就是政治,而政治这个活儿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能较真的,太过较真的人也根本无法在这个舞台上立足。昨天你死我活,今天称兄道弟,改日再兵戎相见,这就是政治的其中一种展现形式。
如果说宋朝此时的悲伤具有很大成分的作秀元素,那么辽国人此时的长夜痛哭却绝对是发自肺腑,这里面尤以此时已经三十八岁但却刚亲政仅一个月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最为悲痛难当,史称其因此而“哭必呕血”。另一个无比悲痛的人史书里没有说,但我们不难猜测——辽国此时的大丞相韩德让。
关于萧燕燕这个人——这个女人,在她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之时,我们还是有话要说的。
纵览中国历史上所有称制和摄政的太后,前如先秦时期的芈太后、西汉的吕太后、唐朝的武则天、宋朝的刘太后以及高太后,后如清初的孝庄以及晚清的慈禧,这些女人在历史上无一不是大名鼎鼎且权倾天下,但若要论及对国家和子民的贡献与福祉恐怕这里面也就唯有芈太后可以勉强与萧燕燕一较高下。
吕后自不必多说,她于汉朝是毁坏多于建设,在其死后更是险些让汉朝遭遇覆国之祸,其凶残歹毒更是在历史上罕有能够与之匹敌者。武则天是千古唯一女皇帝,但作为李氏的媳妇,李唐的子孙在她手里险些团灭,相比其对唐朝的贡献,她的破坏无疑更胜一筹,如果不是李隆基的横空出世,大唐或许早已走向没落。刘娥和孝庄堪称一代贤后,但毋庸讳言的是此二人文治有余而武功不足,至于宋神宗的老妈高滔滔同志,司马光的党徒将其赞誉为“女中尧舜”,这简直就像是在给尧舜脸上抹黑,因为宋朝的士大夫集团正是在她的手里彻底分裂成为了矛盾不可调和的两派,这也被后世认为是导致北宋最终走向腐朽和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慈禧更是不必多说,我这里甚至懒得点评她的所作所为,当然,面对当时的那种局面和形势,我们其实也不能对她要求太多,毕竟这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托起西沉的落日——哪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穿越而回也不能。那么,这些人里面唯一剩下的就是秦昭襄王的生母芈太后。
芈氏和萧燕燕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二人的夫君都是在壮年之时突然早亡,而宗室内部的各位大小王爷此时对大位更是垂涎三尺,一个寡妇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就此被这一群虎狼环伺在左右。但是,这两位心性坚韧的女人面对困境选择了勇敢面对,芈氏借助后族和宗亲里忠于先王的势力成功扶植少子上位,萧燕燕同样如此,不同之处在于她没有获得太多家族的助力,而是得到了一个会让芈氏“嫉妒”的旧情人的鼎力相助。当然,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对其的助力也是不小。
在以摄政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以后,萧燕燕和芈氏都开始了对国家长达数十年的统治,而这两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那位秦王和辽帝却只能是在一旁“拱手听命”。可惜的是,这二人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芈氏晚年被自己早已不甘寂寞的儿子给拱下了台,而萧燕燕直到临死的前一个月才将手中的大权授予此时已经三十八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国在辽穆宗耶律璟的手里已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而萧燕燕的老公耶律贤接手辽国之后还来不及收拾烂摊子就被迫开始接受来自于赵光义的强力挑战,辽国在他的手里并未走入正轨,他所期盼的繁荣和稳定更是远处的一座海市蜃楼。耶律隆绪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历史上将其统治辽国的时期称为“圣宗中兴”,但这前面的二十七年时间里辽国的实际统治者是萧燕燕,这所谓的“圣宗中兴”是怎么回事这里也就无需多言。
在萧燕燕主政期间,辽国开始深度汉化,他们不但在民间的文教和朝廷的礼乐方面向中原王朝看齐,在民治和律法上也开始步入文明社会的殿堂。在萧燕燕主政之前,契丹人是辽国的高等民族,其他各族都得低人一等,比如一个契丹人杀了一个汉人,那么这人只需用几只牲口抵命,而汉人则是砍头且还得被抄家,妻儿还得沦为奴隶,但她当政以后契丹人犯法开始与其余各族人等同罪,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族群开始拥有了对辽国的归属感。此外,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鼓励以及在城市建设方面向中原王朝学习也是萧燕燕主政期间的主要功绩,她的这些举措为辽国江山的彻底稳固打下了几乎无可撼动的根基。
如果单说上述的这些政绩,那么萧燕燕还不足以在众多的皇太后当中鹤立鸡群,芈太后会第一个跳出来表示不服。可是,当萧燕燕将自己的军功章摆在这些女强人的面前时,她们全都会闭嘴。
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觉得萧燕燕和耶律隆绪这对孤儿寡母好欺负,而且萧燕燕竟然和自己的情人韩德让公开地出双入对,这种女人在赵光义的眼里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祸乱辽国的帮手。然而,面对兵分三路来袭的宋朝倾国之兵,萧燕燕的选择是带着自己年少的儿子一同御驾亲征,她将自己和子女以及数十万辽军将士的命运连同整个辽国的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此举不但为她赢得了前方将士的军心,更是让她得到了整个辽国臣民的尊重和敬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她最后不但收复了之前丢失的土地,另外还将几十万的宋军逐出了国门,宋朝名将曹彬率领的数以十万计的东路军更是险些全军覆没。
雍熙北伐的失败可谓是彻底地让宋朝人为之胆寒,从此以后宋朝没敢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而后来的数年间萧燕燕再又数次带着耶律隆绪御驾亲征。辽军在河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地纵横驰骋,沿线的宋军无敢有出战者只能龟缩于城池之间。萧燕燕的亲征带给宋朝人的是莫大的屈辱和刻骨铭心的仇恨,前有刘廷让所部数万精锐在君子馆的全军覆没,后有定州大营傅潜所部的十万宋军畏敌如虎不敢接战,这也直接导致宋军大将康保裔壮烈殉国并留下了那句彪炳史册的“临难毋苟免”的悲壮之语。再后来就是澶渊之盟,萧燕燕以莫大的勇气和智慧率军以孤军深入之势迫使宋朝与辽国签订永不交兵的盟书从而为辽国赢得了百年和平。
如此军功,试问前后有哪一个皇太后做到过?诚然,这里面有韩德让以及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人对她的倾力相助,但正所谓烂泥扶不上墙,如果不是她自己足够的强硬和勇敢,韩德让等人再怎么厉害也扶不起她。
情人给力,儿子们孝顺听话,文臣武将忠心拥戴且愿效死力,国力蒸蒸日上,四境宾服,萧燕燕这一生可谓是实打实的人生赢家,家庭、感情和事业无不成功。在其死后,人人都以为被积压已久的耶律隆绪会来一个大爆发,而韩德让在失去了萧燕燕的庇护之后更是会死无葬身之地,但事实上辽国却一直很平稳。耶律隆绪尽管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却始终牢牢地掌控着辽国的朝政和手中的权柄,韩德让不但没有被清算,反而还得以善终并最终得以成为史上最为成功的“太后的情人”,那些本想着等萧燕燕死后看辽国笑话的人最终等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作为一个女人能够做到这些,妇复何求?妇复何憾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