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长崎多了一些倭国行脚商,在这里也能被叫为货郎。
他们用扁担挑着各种草料竹条编织的货物,多是日常用品,也有和其他倭民以物易物换来的东西。
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一开始,他们售卖的都是自己做的手工品,到最后回去,就会变成自己想要的生活用品,或者是一些铜钱。
这是倭民最常见的外来者,也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人。
长崎对于行脚商的出现,倭人也是习以为常。
开春的时候,本来就是行脚商走街串巷的时候。
只不过,这次行脚商的风头被明商的到来给盖了过去。
行脚商的货物,来自大明的商人可看不上,所以除非是行脚商撞大运了,大明商人才会看上行脚商那简陋的编织物。
港口依旧忙忙碌碌,不断有海船靠岸,船上的货物被明商雇佣的倭人搬入仓库之中。
城主府。
喜儿随着士兵来到朱仪面前,刚见面就开口,道:“那些行脚商有奇怪。”
“应该是有探子混入其中了。”
朱仪直接说道:“所以不奇怪。”
闻言,喜儿愣了一下,随后翻了个白眼,道:“怎么发现的?”
“又不是只有你在接触倭人,那些行脚商都是生面孔,只要稍微问一下,就能知道异常之处。”
长崎的本地倭人,对于朱仪这位总督的感观不错,放任不管也好过欺压他们。
所以,这些人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排外的情绪,只要有外人来到长崎,必然会受到他们关注,并主动向明军告发。
可以说,倭奸遍地都是,朱仪在无形之中就搞好了“群众”基础。
“不管吗?”
喜儿问道。
“为什么要管?”
朱仪放下手中的笔,看向喜儿,道:“抓起来,给藤原氏送过去?”
喜儿摇了摇头,道:“倒是没有那个必要。”
“我们需要知道倭国其他贵族的心思,现在这些探子,就刚好让我们有个基本的认识。”
朱仪起身,走到一旁,坐到椅子上,挥手让人上茶水。
“会不会太复杂,对方并不能理解我们的举动?”
喜儿知道朱仪要做什么,就是自己知道探子,却没有抓捕,为的是让他们回去报信,而如果对方之中有高人,必然能意会到明军不干涉倭国战争,并且愿意与多方接触的心思。
可是,这必须建立在双方都是文明人的情况下,若是对方就是一个无脑野蛮人,可能就只会觉得自己英明,派出探子没被发现。
当然,如此朱仪也能根据之后对方的举动,从而建立起倭国贵族的水平模型,也好之后根据模型应对倭国贵族。
“不能理解,那就别理解了。”
朱仪耸了耸肩,道:“我军未曾有一刻懈怠,必能应付任何突发情况。”
“国公爷英明。”
喜儿拱手笑道:“是我多虑了,本来还想抓一个问一下。”
坐到朱仪的侧面,喜儿才继续道:“看来,前线藤原氏无法碾压敌人,连探子都到后方也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