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改朝换代、青史留名的吕乾月在盛京住得并不开心。
他好像只是将存义军的大本营由闽中郡挪到了盛京。
各藩地一切照旧,没有一个藩王给他上表称臣。
他心里非常不高兴,但是他刚刚站稳脚跟,忙着论功行赏,给他的兄弟们封这个王那个王的,也忙着享受当皇帝的感觉。
所以他不可能出兵一一去讨伐对他“不忠”的藩王。
相反的,作为一个不那么名正言顺的新朝廷,他其实难以控制各藩王在封地上招兵买马。
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时日久了,他所坐的位置反而会成为这些藩王觊觎的对象。
所以,他一边沉浸在当皇帝的兴奋中,又一边焦虑着。
唯一让他微觉“欣慰”的是,各藩王对他们的旧主毫无情分可言。
楚熠在巴郡已经下了好几轮讨伐他的“诏书”了,没有一个人回应的。
也不知道楚熠的这场独角戏,能唱多久。
…………
康平五年的冬天慢慢过去,草长莺飞的季节,楚襄从岭北草原回到了永宁。
床子弩初步成形,她要回去验收。
第一批火铳也新鲜出炉,需要开始培养火铳手了。
所以此次回去,她又从军中挑了三百精锐带走。
后世的某个朝代,曾在军中建立了一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这支部队被命名为神机营。
楚襄读历史时,对这一段很感兴趣,所以做了详细摘录。
神机营有步兵三千六百人,全部配备火铳。
骑兵有一千人,炮兵四百人,主要负责管理野战重炮和连珠炮。
为了适应火器化军事变革的需要,这支军队进行了从训练理念、训练依据、训练目标、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等全方位的军事训练改革。
这些军事训练变革大大提升了其战斗力,令其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所向披靡。
有如此完美的模板在前,楚襄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刻。
安静又广袤的河谷腹地里, 三百精锐分列而立。
三百人听起来不多,怎么一一排开,看起来这么多人呀?
楚襄拿着个大喇叭,站在高处,时不时往嘴里丢一片金嗓子喉宝。
光是给他们介绍火铳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就花了不少时间。
但是新武器过于特殊,如果不介绍清楚,就怕他们在训练过程中伤到同伴或者自己,所以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保证安全,楚襄一再强调,若是有听不懂、或者心存疑惑的地方,必须要立即讲出来。
以致于她讲解的过程,总有人颤巍巍地举起手发问。
一来二去,光是理论课就上了半个月。
对此,楚襄倒是没有半分不耐烦,他们越认真越好。
等理论课结束,楚襄也不敢一开始就给他们上真货,就怕谁走了火,全都玩完。
好在,她让木坊先打了一批木制的火铳模具。
于是,火器营的新晋战士们,开始了“玩具”火铳的训练之旅。
在前期的理论课之中,他们已经了解了火铳的构造。
接下来就是具体使用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火药装填在管形器具内,利用火药点燃后产生的气体爆炸力射击弹丸。
当然他们现在是没有火药的,只有“滥竽充数”的细砂土。
高云作为一个做什么事都勤恳认真的优秀标兵,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殿下挑中,进入到火器营来。
他一边激动,一边战战兢兢。
往木制火铳里装填砂土的时候,嘴里忍不住念念有词。
“前面是铳管,中间是药室,后面是铳尾。”
“铳尾两侧的小方孔是用来穿连铳栓的,铳栓可以将火铳固定在木架上。”
“火铳可以依靠木架调节高低俯仰,调整射击角度。”
他近乎无声地念着经,按照殿下所教,打开火门盖,加砂土,合上盖、拉栓、调整角度,射击。
“砰!”
他学着殿下的模样,默默地在心底给自己配音。
一套动作一气呵成。
这样的训练又持续了半个月。
就连高云这样踏实有耐心的人,都隐约觉得有点枯燥了。
但公主殿下依旧让他们重复着这样的训练。
再过了半个月,枯燥的训练总算有了新花样。
殿下教了他们一套“三段击”的战术——这是为了保证长时间连续的射击。
多日来的训练,让高云意识到,无论他多么熟练了,火铳的火药装填、射击、换药时间都比较长,远不如弓箭。
而殿下教他们的新战术,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
殿下以三十六个人为一组,将三十六人分为三列,每列前后共有十二个人。
高云被分在第一列的第五排。
他和第一、三、七、九、十一这几排的兄弟们负责第一轮射击。
军中开有算学课,所以高云知道,就是奇数排的兄弟打头阵,然后偶数排的兄弟跟上。
中间那一列的弟兄则专门负责装填火药,并向两侧传递,尽量减少火药装填时间,保证队伍可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
这种训练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培养彼此之间的默契、以便更精确地把握轮换时机。
楚襄倒是一点不急,在火器营训练的时候,她正变着法地给蒲也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