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继续杀戮,必激起民怨沸腾,人人抗争至死。”
“届时即使血流成河、骸骨盈野,秦国所占领的是废墟空城又何益?”
“施恩义赦降兵返乡才是上上策。”
蒙毅无奈叹了一口气。
若是**亲在场,定不会这般斯文,或许早已暴怒。
一有机会就会联合其他官员合力对抗,就算斗不赢也能出一口恶气。
事后群情激愤,处罚不过罚俸一年,反而大快人心。
“我学识浅薄,仅记得——围师必阙。”
“想来蒙将军释放二十万降军,是为了给予他们生路,不至于将其逼上绝境,使其孤注一掷。”
太子双眼灼灼生辉,气场十足。
始皇帝微扬眉角,掩饰不住喜色。
这才是朕的好儿郎!
“殿下说得对。”
蒙毅暗悔。
多一句嘴又如何?明明大家反对,结果都往我身上倾泄。
“赦免降兵为了稳定齐地民心。”
“如今我想问问众位大臣:全国遍布着无数散民,关乎国家稳定。为何不能给他们一条活路?”
假使未来国家动荡,散民蜂起为乱,将是谁的责任?
这些思考令满朝官员沉默震惊。
一向宽和的扶苏,此刻竟如此严厉?
蒙毅低头以逃避这种似曾相识的画面。
“降兵与散民不同。”
“前者明理知义,施恩于彼则感恩戴德。”
太子微笑说:“难道散民不知四季更迭,人伦常情吗?”
蒙毅迟疑后回答:“当然是懂。”
“难道他们就不通事理?”
“动物尚可驯化,何况是人?”
“即便他们愚钝,但谁能对他们好他们也一定明白吧。”
蒙毅默然不语,装作低头听旨。
不想与扶苏在朝廷争论哪怕丢了面子也在所不惜。
毕竟最后还得仰仗对方庇护蒙氏宗族。
麒麟殿内沉寂如冰,只听见大臣缓缓喘息声。
扶苏将目光转向了激烈的反对派之一郑淮。
“郑尚书,究竟是先有民还是先有君?”
“显然是先有国君。”
郑淮不假思索回答。
“然而齐国有句话:没有岁收哪里来人民?没有人,哪来的君主?”
这典故源自《战国策》。
今数十年过去,齐地仍然怀念威后的贤名。
土地孕育人民,民众聚集而成国家,然后才有贤君受推举治理。
扶苏伸展双臂,“野人生息于深山,未曾受到教化。谈什么累世拖欠税负?”
郑淮硬顶:“殿下,其中有许多都是近几年逃户。”
扶苏淡笑:“秦连年战乱百姓遭殃。作为国君本应守护子民,而非责罚。”
思忖片刻,他建议道:“服役三年,足可抵过脱籍之罪。”
“秦并非一己私土,而是天下公主!日月江河尽收纳。”
如今境内仍有无数散民未能归附,犹如万千刀剑,刺痛社稷心脏,割裂国土。叫皇家如何成为真正天下共主?
秦皇难忍激动拍案。
我的儿子长大了!
他的眼眶湿润,忍不住流下一滴老泪。
这一等便是漫长岁月,值得庆幸终能达成。
“请陛下裁定。”
忽然间发现嬴政眼角闪着泪水,他怔然无语。
原来,父皇一直对我寄予厚望,并不曾放弃。
相形之下我显得矫揉造作、过于拘谨。
时常患得患失,甚至自怨自艾。
这些年确实错了。
应当早已理解:
施行仁政需兼顾严刑,圆融无碍方能成一代明君。
徒然行善反成笑柄。
蒙毅望见皇帝背影,预感到谁敢在此刻提出
随着某一人的到来,局势开始逐渐失控,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呵呵。”
蒙毅苦笑了两声,脚步蹒跚地走向麒麟殿外。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既然如此,就让那位先生继续教导吧,把扶苏培养得越像他越好。反正蒙家还有三代仕秦的祖荫,他未必能有好的结局!
离开那座宫殿后,扶苏显得步履不稳。车夫急忙上前搀扶,满脸担忧。
“殿下,请小心。”
“无妨,送我回家吧。”
尽管身体虚弱,扶苏的眼睛里却闪过一丝狂喜。
“派个人去内务府,请先生过来,说本宫有好消息要告诉他。”
说完,扶苏的笑容愈发张扬,仿佛终于摆脱了束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与自由。
——
太阳渐渐西沉,金色的光芒洒满了大地,行人都匆忙赶路回家。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信使的声音:
“侯爷,太子妃请您立即前往宜王府。”
这使蒙毅心头一紧,回想起上次被骂的情景,心有余悸。
“请问,是出了什么事吗?”
信使恭敬作答:“小人不知。”
蒙毅不敢耽误,连忙乘车前去。
还没进门,他便听见屋内的啜泣声。太子妃、嬴诗曼和其他几人在抽泣,这让他顿时忐忑不安,担心发生了什么变故。
“扶苏究竟怎么了?”
他用力撞开房门,目光四处搜寻。
王菱华吓了一跳:“你怎么才来?莽撞无礼,吓到皇嫂了!”
“现在顾不上这些了,太子在哪里?”
“快去找赵崇!他那里有最好的药。”
王芷茵不解:“找他干什么?”
“救太子的命啊!你们这些婆婆妈妈的妇人,只会在这里哭泣!”
众人听了这话都很生气,但看到蒙毅急得满头大汗的样子,也不再坚持,纷纷帮忙。
过了一会儿,大家得知扶苏其实安然无恙。原来,早朝时,扶苏凭借过人的口才,成功说服了大臣们同意赦免山野之人。父皇对此非常满意,在宫里称赞不止。
听闻此讯,蒙毅舒了一口气。多年来,他一直陪伴在扶苏身边,悉心指导。如今,扶苏不负众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赞赏。
王菱华擦干眼泪,起身向蒙毅深深行礼道:“多谢先生多年的教诲,太子能有今天,都是您的功劳。”
“姐姐你不必这么客气。”蒙毅长舒一口气。“这是为大秦所应做之事。我的最大心愿,就是为大秦培养一位明君。”
此时的扶苏正在接受御医的诊疗,听到消息的蒙毅前来探望。看到扶苏精神抖擞,他心中满是欣慰。
“您来了,赐座吧。”
两人开始探讨如何应对朝臣对宽赦提议的不同看法。